人間國寶 李梅樹

首頁 關於李畫伯 作品線上觀 清水祖師廟 相關聯報導
八十一自述 李畫伯年表 李梅樹紀念館 李梅樹畫集 李梅樹文教基金會
 

李梅樹紀念館簡介

李梅樹紀念館執行長 李景文

  本館以《劉清港醫師李梅樹教授昆仲紀念館(預備館)》名義,於一九九○年三月十一日在臺北縣三峽鎮民生街一一九號六樓(現新北市三峽區),聯合展示劉李昆仲生前遺留的文物、手稿、畫作及生活器物等。後因場地侷促,乃將李教授有關美術畫作及文物移置 新北市三峽區中華路四三巷一○號一樓現址,正式成立《李梅樹紀念館》。

  李梅樹(一九○二∼一九八三)早年就讀總督府國語學校師範部,深受西洋繪畫的薰染,習畫的意念油然興起。早期畫作一九二七《靜物》;一九二八《三峽後街》先後入選第一、二屆臺展。一九二八年赴東京,奔波習畫於川端、同舟社及本鄉三個繪畫研究所。翌年,通過東京美術學校(東京藝大前身)入學試,師事畫壇大師長原孝太郎、小林萬吾及岡田三郎助等,奠定其後寫實風格的深厚基礎。一九三四年與友陳澄波、顏水龍、楊三郎、廖繼春、陳清汾、李石樵、立石鐵臣共創《臺陽美術協會》。一九三五年《小憩之女》獲第九屆臺展特選第一席,受頒「臺灣總督獎」。一九三九年,《紅衣》入選第三屆文展(原日本帝展)。一九四○年《花與女》入選第四屆文展(奉祝展),自此奠定其為臺灣傑出之西洋美術家的歷史地位。一九四六年應聘首屆省展審查委員,參展之《星期日》由省府購呈蔣總統。一九四八年《黃昏》、《郊遊》等大幅畫作被視為具代表性之作品。一九四五年臺灣光復後,除涉足三峽地方政治,並於一九四七年受公推主持長福巖清水祖師廟重建工作。此後畫作題材、風格日益趨向鄉土寫實,表現其特立獨行,傲視群倫的大家風範。一九六二年以後並歷任文化大學、國立藝專、師大等美術教授、主任等教職。指導藝專等雕塑科學生參與三峽祖師廟金屬浮雕工程,將學院專業技藝投注於傳統寺廟建築實務中,乃臺灣藝術教育史之創舉。李教授對美術教育推廣的貢獻,除學院正規教育外,並以嚴謹、精湛的美學素養,指導祖師廟聘請的諸多傳統木石雕刻師,造就祖師廟成為雕刻精品推砌而成的「東方藝術殿堂」,並為臺灣現代寺廟建築的經典名作。晚年受美術界推選歷任油畫學會理事長、美協理事長、油畫學會榮譽理事長等崇高之職位。

  「李梅樹紀念館」座落於三峽的中華路、安溪國小正門面對的八米巷內。推展清瑩透明的玻璃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李梅樹的半身塑像。進入文件區:兩側的玻璃櫥窗內展示早年素描、攝影作品、畫筆、調色盤及早期攝影所使用的玻璃底片。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李教授年幼時的繪畫手稿,從那栩栩如生的古裝人物畫像,可以看出年少時就已充分流露的繪畫天分。紀念館另一處寬闊的空間,選擇性地展示李教授一生中重要的油畫作品,同時從這些畫作也可以看出西方藝術影響的痕跡。在有限的六十餘年繪畫生涯中,不同階段的生活歷練,促成不同風格的藝術創作:早期研習西洋油畫,喜愛印象派和學院派畫風;中期企圖拋開西洋繪畫的影響,開始描繪本土的風景人物;晚期則採精細寫實的技法、鮮艷明亮的色彩作畫。其創作筆法雖隨年代不同有所更易,然而對鄉土、人情的那份關懷與執著,卻是永恆而鮮明的。由於畫作中的人物題材大多取自家人親友,因此當年畫作中的人物常能出現畫前,與參觀者對話和導覽,也是本館特色之一。李教授擅長人物畫作,尤其喜歡描繪淑女的姿態,藉由畫中翔實呈現當代流行的衣著、髮飾等,可以瀏覽臺灣婦女從三○至八○年代的裝扮上改變的歷程。這些標記時光流轉的趣味,在臺灣美術創作中留下了明顯的印記,也成本館的另一特色;此外畫作中的背景文物也保存在現場,實物與畫作同時展覽,也提供參觀者欣賞的另類情趣。

  紀念館向來重視文化藝術推廣及社區導覽工作,除在館內為每幅畫作說明導賞以外,並延伸戶外至祖師廟,導覽祖師廟的諸多特色。祖師廟結合藝術、建築與宗教信仰,李梅樹教授將邀集自臺灣許多名畫家與名詩人的作品雕刻在牆堵石柱上,使祖師廟彷如一座綜合美術館。由於製作態度嚴謹,在藝術要求完美的態度下監工,使所有的雕刻得以呈現統一嚴謹的風格。李教授並指導國立藝專的學生製作銅雕,使其風格迥異於其他廟宇。多元而豐富的情調,將傳統藝術與外來文化相互融合,使祖師廟呈現兼具濃厚傳統風格及異國色彩的特殊風味。祖師廟與紀念館實具共存共榮的依存關係,是充滿藝術氣息、具有鄉土風味、富有傳統建築文化及人文教學價值的現代寺廟經典傑作。自然地,這座「東方藝術殿堂」也成為三峽最富吸引力的觀光資源。

館址:台灣國新北市三峽區中華路四十三巷十號
電話:02-2673-2333
傳真:02-2673-6077
HomePage:http://www.limeishu.org.tw
Facebook:李梅樹紀念館
E-mail:lms@limeish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