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國寶 李梅樹

首頁 關於李畫伯 作品線上觀 清水祖師廟 相關聯報導
依年代分類 依出處分類 依作者分類
遊必有方
祖師老街李梅樹 三峽風華比並看
三峽老街的威名 常隨北部雨季的來臨 立面建築倒塌的消息 成為國內文化界震撼的焦點
葉倫會|台灣日報/台灣風情∣1998年4月11日

緒言

  台灣歷史,自荷蘭領台,始有較完整的文字記載,超過百年的建築物寥寥可數,即使名聞全國,曾被內政部列為古蹟的三峽民權路也僅部分有百年的歷史,但三峽老街的威名,常隨北部雨季的來臨,立面建築倒塌的消息,成為國內文化界震撼的焦點,不論關心的角度如何?三峽老街、清水巖祖師廟、李梅樹、李梅樹紀念館,都記載有先民走過三峽的篳路藍縷。

三峽

  三峽位於大漢溪、三峽溪和橫溪的交會處,以前叫三角踴,也叫三角囑,清嘉慶十八年,改名三角湧,湧字有浪的意思,指大漢溪水掀起的浪,一九二O年,稱三峽,一九四五年改三峽鎮迄今。

  十八世紀抵達三峽的居民,以福建泉州府安溪人為主,最初,在三峽的山地種植柑桔,強悍、團結出名的安溪人,待根基穩定,將客家人趕至中壢,並先後參與一八五三年的艋舺頂下郊拚,一八五九年新莊的漳泉拚鬥,稍後將漳州人趕到桃園,留下「鶯歌出碗盤,大溪出豆干、三峽出鱸鰻」的俗諺。

  一八二O年代,居民到山上設置腦寮,砍伐樟樹熬製樟腦,種植染布原料的植物,一八六O年代,英商寶順洋行的杜德來台灣推廣種茶,透過大漢溪的水運,使三角湧成為樟腦、染料、煤炭和茶葉的主要集散地,也是附近居民購買日用品的市集,近祖師廟的下街、中街,是當時的商業中心,後來改名三角湧街。

  一八九五年,三角湧居民以祖師廟和福安宮為中心,抵抗日軍,雙方傷亡慘重,居民隨後受到日軍殘酷的報復,三角湧街和祖師廟全部被日軍燒毀,但大漢溪水運的便利,附近豐富的產物,很快讓三角湧市街恢復舊觀,惟新建閩南式街屋的街道和傳統中國城市相同,彎曲而狹窄,又沒有排水溝,屋簷參差不齊,一九一六年實施市區改正,三角湧街出現六至八尺寬,整齊、乾淨的市容。居民在傳統街屋前貼有西式樓面,聘請英籍建築師設計的種德樓,前後兩面為洗石子立面,其飾物有自福建運來的綠釉欄杆和彩色玻璃花窗,樑柱則聘請重建祖師廟的師傅雕刻而成。民權路四十八號的第二進可以媲美種德樓的兩層洋房,洋樓以特殊處理的木頭打樁做地基,屋內裝潢,則由上好的檜木精製而成。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煤炭供應不足,三峽的煤礦坑乃大量開採煤炭,造成特有的景氣,新鋪的輕便車軌道,將煤炭、木材運至鶯歌,逐漸取代大漢溪傳統的水運,此時街坊的染坊生意仍然很興隆。惟一九二五年桃園大圳完工,引大漢溪上游的水灌溉台北、桃園、新竹的農田,使大漢溪喪失河運的功能,交通由輕便鐵路取代,因輕便鐵路屬地區性交通,致倚賴水運的三峽老街很快失去往日的光環,復因進口煤價廉物美,迨一九八四年海山煤礦發生災變,三峽最後的傳統產業,亦快速沒落,迄一九九七年年底,僅剩下利豐煤礦而已。

  一九三三年,三峽橋通車,這座弧形拱橋的架構與普通的橋樑不同,它是靠底部的板作為整座橋面的支撐,上面的樑加垂直的拉桿來拉底部的這塊板,一九三五年,往大溪公路也通車了,三峽儼然是北部地區交通的轉運站,但沒有把旅客留下,做為繁榮市街的客源。一九四O年代,物資極度匱乏,老街的布商因無市可賣,應市場需求改賣壽材,為三峽樹立獨具特色的行業,最盛時,壽材店有八、九家。

老街

  建築代表一個時代或一個地方最具意義的產物,如三峽老街的紅磚建築,不待言即知出自日治大正時期,灰磚則是昭和時期的產物,同時也是安溪人喜歡的顏色。三峽老街的房子和廟宇類似,沒有天花板,但在牆上留空口做為通風口,避免室內的東西受到潮濕容易腐爛,老街的房子是一間挨著一間,房屋前面的形式分為單拱門和三拱門,支撐的柱子分別有方形和圓形,不論圓柱或方柱,中間是中空,是下雨時的排水通道。單拱門的圓弧度較大,柱頭較低;三拱門由三個大小拱形成三個聯拱,三拱弧較小。

  老街的街屋是三落或三落的狹長店鋪住宅街面,設有騎樓,由紅磚建成,騎樓由水泥楣飾點綴,屋簷口有番蓮花草紋、龍、獅子等圖案,正中央刻有商店的名稱,拱門式的走廊,一樓為單柱,二樓開設扇形窗戶,屋頂均為巴洛克式的華麗風格。從這些古建築,可以反映三峽地區的文化與歷史意義。

  隨著國民所得的提升,國內旅遊風氣自一九八O年代開始興起,李梅樹主導重修的長福巖祖師廟,因李梅樹保持傳統雕刻藝術的堅持,使祖師廟的建築,不僅成為三峽人的共同記憶,且為遊客走訪三峽的主要誘因,大批的觀光客為三峽帶來了商業生機,也使長福巖祖師廟自三峽人的信仰中心,變成全國性的藝術殿堂。

長福巖祖師廟

  國外花幾百年建築一座教堂是常見的事,國內的廟宇,不論興建或修建,花個三、五年就算很久了,十年以上誠屬鳳毛麟角。長福巖祖師廟最近一次整修,自一九四七年開始,經五十年仍未完成,這在國內是絕無僅有的空前紀錄。

  先民渡海來台,需經過波濤洶湧的黑水溝,台灣又是遍地瘴癘,故有攜帶故鄉守護神的神符或神祇金身的習慣,安溪人占多數的三峽先民,一七六九年,在長福巖建廟供奉安溪人的守護神清水祖師,又稱麻章上人或烏面祖師。清水祖師的俗名為陳昭應,北宋京都開封府祥符縣人,相傳曾追隨文天祥抵抗元兵,明太祖追念陳昭應功在國家的功勳,對其為護國公,並在福建安溪縣清水嚴建祠堂供奉。

  一八三三年地震,許是廟宇老舊,許是地震震度過高,老廟被震毀,次年,地方居民捐款整修,擴大廟宇面積,並更名長福巖。一八九五年,日軍抵達三峽,因遭遇以祖師廟為據點義民的抵抗,乃放火燒掉三峽居民信仰中心的長福巖祖師廟,歷經地方人士的爭取,一八九九年第二次重建。一九四七年,因廟宇老舊,出現漏水或面臨傾倒的窘境,兒童時期經常在祖師廟前作畫,四十五歲的李梅樹,毅然挑起第三次重建祖師廟的責任。

  李梅樹從小就熱中藝術,並赴日本學習美術,本身就是知名的藝術家,秉於對故鄉、傳統與藝術的執著,堅持將祖師廟修建為一座可以永遠典藏的廟宇,俾透過藝術化的修飾,使其在自然中教化人心,聘請師承相異、門派不一且富盛名的建築與雕刻師傅到廟裡參與建築和雕刻,因為李梅樹的堅持,建築過程全部秉持一絲不苟的任事精神,完全沒有即興之作,致為國內培育無數大師級的雕刻師傅,同時為祖師廟孕育豐富的藝術氣息,保存諸多古傳統和精美藝術品,使其成為東方的藝術殿堂,大批觀光客的湧進,讓三峽居民享受先民留下文化資產的豐富回饋。

  五門三殿式的長福巖祖師廟,占地約五百餘坪,為三進九開間的建築,中殿居中獨立,前後兩側有中庭相隔,其特色可以做為研究論文來探討,被譽為東方藝術殿堂或民間藝術殿堂。自前殿石階起,地面、牆壁、廊柱完全用石頭築成,其他如屋頂則用木頭雕成,完全不用鐵釘、螺絲、鋼筋連接,都是用木作技巧的接榫,一陰一陽層層相扣的搭建起來,是一座以石為基,以木為頂的廟宇。

  長福巖祖師廟的主要特徵有:外觀表現台灣強烈的地方色彩,以彩色玻璃或瓷瓦,或塑膠片剪黏於屋頂上做裝飾;承襲傳統建築精神,方整而對稱;各殿屋頂多採重簷,即多層屋頂;傳統工藝與西方美術結合,中國雕塑外,增加銅塑,如大門的銅塑門神,石牆與地板石塊相接處,用西方古典建築的凹凸線掩飾,倘非仔細品味,不易找到接縫處。

  先民從事墾殖,需要充沛的雨水灌溉,認為龍可以帶來大量的雨水,故廟宇以龍為雕刻和彩繪的主要圖案,以祈避邪,庇佑蒼生。中殿有一一八根龍柱、花鳥柱、對聯柱,完工後將有一五六根龍柱或花鳥柱或對聯柱。八角柱心,雙龍抱柱的龍柱,每根的工期,需要有經驗的雕刻師傅花一千個工作天,中殿的六根龍柱,為祖師廟最具特色的雕刻之一,每條龍甚至鏤空三至四層,其神奇的雕刻技巧,是先民為後代子孫留下的珍貴文物,甚至雕刻師傅雕刻到精要處,把握專注與放鬆的拿捏,都值得後人模仿與學習。

  長福嚴大門口兩隻石獅的初坯是李梅樹設計的,只是兩隻獅子的外形完全相同,沒有按照傳統廟宇左雄右雌不同形狀的雕法,前殿內拱的獅子,胸前的垂鍊和鍊子中央的鈴鐺與獅子腳踏的球、球內吊小球,全是一棵木頭雕成的。五個門的門神沒有採用一般廟宇的彩繪,而採銅雕,三川門的銅雕,為鄭奇和陳倫亨哈二將,是國立藝專學生的作品,兩邊為四大金剛,代表風調雨順,其他四個門的銅雕,前殿東廳銅門取意加冠、進祿,西廳乃簪花、錦簇,代表榮華富貴。廟內入龍出虎的雕刻,由整塊木頭雕刻,無一不刻得栩栩如生,如前殿內拱的獅子,胸前垂鍊和其中央的鈴鐺,與獅子腳踏的球,球內吊一小白球等。

  雕刻內容以傳統戲劇,或章回小說,如封神榜、三國演義、岳飛精忠報國、木蘭代父從軍、勾踐臥薪嘗膽、田單火牛陣復國等忠孝節義故事的人物等,不論人物或鳥獸造形絕不重複,據說李梅樹經常參考百科全書的內容做為雕刻圖案,留下「有鳥雕到沒鳥,有獸雕到沒獸」的說法,至於人物雕刻全部按時間先後排序,一點都不含糊,為防止蟲蛀,木材選用樟木和檜木。雕工、式樣、數量的繁複,堪稱台灣廟宇的第一。

  任何廟宇的精華都在主殿,事實上長福巖祖師廟歷經無數名家的著墨,不論藻井、石牆,或雕刻,或西側廂房的浮雕,或屋頂的剪黏,處處都留有主事者與雕刻師傅的玄機,環繞中殿的廊柱有十對,正面三對是全廟石雕的精華,中間一對名為百鳥朝梅柱,在梅樹上刻有一百隻形態各異的鳥,每隻都刻得栩栩如生,靠中央的一對石柱是雙龍鋒劍光聚仙陣,外面的一對是雙龍朝三十六關將十八騎,透刻的深度達三、四層,內有八角柱、雙龍抱柱、龍口含珠、龍鬚、龍鱗等都清楚可見;每個武將的神情也都靈光四射,英武莊嚴。此外,如屋頂各式龍形或花紋的剪貼,部分係利用婦女化妝品的玻璃瓶的碎片做為材料,許多美麗的故事或許值得慢慢回味。令人感到幾許遺憾者,李梅樹組織的雕刻室,因為工資與趕工的關係,一九九六年被迫解散。

  祖師廟前跨越大漢溪的長福橋,兩旁欄杆每兩公尺置姿態不一、形貌各異的小石獅,將近百隻獅子與六角亭,點綴得頗為壯觀,部分石獅子壞掉,重修部分據說購自大陸,為一般工匠的作品,缺乏先前的精緻風味,誠屬美中不足,惟亦見證李梅樹當年對藝術的堅持,祖師廟早期各式雕刻,名家精心製作的價值所在。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