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初年,泉州安溪人開闢三峽,於是在一七六九年建廟,供奉故鄉祖師公--清水祖師,以庇佑鄉里。不過,今天的祖師廟卻是歷經一次地震及三次重建後的風貌,現今規模是民國三十六年時奠下的,至今改建工程仍持續著,原因是整座廟的整建堅持樣樣由名師精雕細琢。
祖師公廟管理委員會人員說,廟的重建由三峽已故名畫家李梅樹主持,而且邀集了全台一流雕刻師共襄盛舉。其特色是以石為基、木為頂;前殿的台階、地板、柱子、牆壁都是以觀音石製成;上方的木雕則是考據歷史忠義故事,有孔子問禮於老子、田單火牛陣復國、蘇武牧羊、銅雀台等,都是一一精細雕刻再貼上金箔完成的。
其建築特色包括五扇銅鑄門,柱子特多,達一百五十六支,同等規模的廟宇柱子極少超過十對。祖師廟石柱的雕刻少則一年,多則耗了三四年,其中一對「百鳥朝梅」費時最久,一百隻鳥的種類、型態各異,令人嘆為觀止。
前殿左側進門處的上方的木雕獅子包括鈴噹、鍊子都是一體成形;而松林間的十六隻飛鳳,羽毛更是栩栩如生,這些都是由同一根木頭雕成的。另外,中殿神明前柵門上的木雕小獅子,每一隻的口內都有顆滾動的球。其建築無可比擬的細緻,每到假日便吸引一波波中外遊客流連殿內,人潮鎮日不斷。
清水祖師據說有七個分身,其中以落鼻祖師最有名。相傳有一年北部大拜拜,許多神明乘轎遊街,當信徒正準備大快朵頤時,忽然街上有人大叫大笑「烏面祖師公落鼻,笑死人!」大家都十分好奇湧向廟前廣場,突然間天搖地動,屋瓦崩裂,大家才知道清水祖師是以此吸引人們離開室內而避過一劫。
至於祖師公烏面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是祖師初建廟在清水巖時,有惡怪在岩洞裡搗亂,於是祖師和諸妖相約鬥法,惡怪騙祖師進岩洞,並在洞外用煙火薰洞,連燒七天七夜,但祖師依然活生生出來,只是臉被火薰成黑炭一樣。
另一說法是清水祖師未出家前,因嫂子坐月子無法下廚,便請祖師代勞,但他從不出門砍柴,卻能將三餐打點好;有次嫂子便在祖師煮飯時偷看,只見他將兩腳伸進灶洞代替柴火,嫂子一驚,擔心他燒死了,便衝進廚房要將他拉出,祖師嚇一跳,整個人便鑽進灶洞,由煙囪直升天空,臉也因而被煤煙薰黑了。
到三峽別忘到三峽老街走一圈,紅磚、拱形走廊歷經時光流轉更見古樸之美,遊客可以多留意老街建築店號及招牌設計,店街目前有經營古玩藝品茶館,遊客不妨細細走賞。
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