紛擾三年的三峽鎮清水祖師廟資遣廟內木雕師傅案,雖在勞方妥協下暫告平息,惟此案卻重演該廟重建風格路線之爭,並暴露組織章程僵化的缺點,加上快速累積的廟產引起各方覬覦,「東方藝術殿堂」如何擺脫信徒角力的泥淖,「大展神威」,將是一條荊棘密布之路。
三峽祖師廟又名「長福巖」,主祀宋末追隨文天祥抗元的名將陳昭應。由於陳為福建安溪人,陣亡後不僅鄉親立廟紀念,安溪來台先民還於西元一七六九年,攜祖師爺「分身」塑像,在安溪人集中的三峽鎮建廟祭祀,成為安溪人最大信仰中心。
廟史中二度被毀 三度重建
三峽祖師廟,在逾二百年的歷史中有二度被毀、二度重建的紀錄,包括西元一八三三年的一場強震,及西元一八九五年馬關條約割合後,遭日軍焚城屠殺,以報復當地民兵的頑強抵抗,直到四年後才重建。
不過日據時代重建的廟身相當簡陋,逢雨還有漏水的窘境,信徒咸盼設法改建。當時擔任戰後代理三峽街長的李梅樹教授,在眾望所歸下接手主導,與第一任民選三峽鎮長陳炳俊、士紳劉鉅篆合作,於民國三十六年展開該廟第三度重建工作。
然而廟宇重建是要人要錢的大工程。當時一般工資僅約千餘元舊台幣,但求好心切的李教授卻動輒以數千萬元購置材料,使阮囊羞澀的廟方捉襟見肘,儘管李教授率先慨然捐助,仍然杯水車薪,苦哈哈的信徒也愛莫能助。
眼見心血面臨中輟之虞,李教授靈機一動,首創祖師廟組織章程,將信徒分為七股,每股各推選十一名信徒代表,每股代表再推出三人,分別擔任董事、常務董事及監事,最後再由常務董事選出董事長。
李梅樹病逝後 發生路線之爭
這樣的組織看似平淡無奇,但七十七位信徒代表最「神聖」的使命,就是捐錢。在當時窮困的環境下,儘管廟力以榮譽做為訴求,信徒代表一職仍被視為燙手山芋,慢慢地演變成「世襲制」,成為重建經費最主要的來源。
另一力面,李教授也透過各種管道,網羅當時傑出的木雕、石雕師傅,許多人受其感動,寧可放棄高薪長駐廟內埋首創作,全盛時期多達六十餘人,加上李教授自任重建委員會主任,規定董事會只能管理廟產,在不受干涉下,創造了「東方藝術殿堂」的美譽。
然而李教授的強勢作風,在民國七十二年不幸病逝後宣告結束,重建工作仍在進行,重建風格卻發生路線之爭,堅持傳統「慢工出細活」的陣營,與主張發包加快進度的董監事相持不下,角力的結果,發包派顯然佔了上風。
民國七十六年祖師廟舉行建醮大典,捐款如滾雪球般增加,廟產更不斷擴充,如今的祖師廟已非昔日為數十萬元就焦頭爛額的吳下阿蒙,而是擁有近三億元身價的一方霸主,教人不敢小覷。
此外,部分廟方董監事儼然忘記捐款的神盛使命,李景光指出,甚至有些信徒代表一年只捐數千元,反而動輒上萬元的一般信徒無緣關心廟務,還得忍受白眼。要求增加代表席次的呼聲已蔚成潮流,希望藉此稀釋保守派,但是打不進體制核心,改革者也只能在董監事的圍牆外徒呼負負。
「錢」是祖師廟重建近五十年尚未完成的主因,也是長期紛爭的關鍵,沒錢沒煩惱、多錢多是非,從此觀之,十位阻礙發包的木雕師傅被迫資遣,箇中原委不言可喻,只是,廟蓋得好不好還在其次,眼見信徒當面勾心鬥角,祖師爺的臉色似乎更黑了。
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