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國寶 李梅樹

首頁 關於李畫伯 作品線上觀 清水祖師廟 相關聯報導
依年代分類 依出處分類 依作者分類
專題報導I
清水祖師廟 藝術風格「唱反調」
管理委員「現實掛帥」 引進大陸石雕造成廟風大亂 工匠感嘆「時不我予」
羅建怡|自由時報/北縣新聞版∣1995年4月10日
  隨著三峽文藝季,一切懷舊情緒與對古蹟文化的感觸,似乎又再度被揚起,走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長福巖清水祖師廟,重新省視每一處皆以全木細刻的作品、雅致深意的石雕與對聯,正要再一次讚嘆中國人的藝術巧思之時,卻發現了諸多不和諧。

  從古至今,長福巖清水祖師廟就是三峽地區信仰與社會的中心。這座廟宇創建於清乾隆三十四年(一七六九年),至一八三三年因大地震毀塌重建,到了一八九五年又遭日軍燒毀後,再度重建。光復後,從民國三十六年至今,已有四十八年修建史、且仍未竣工,可算是台灣廟宇施工時間最長的。

  光復後,由名畫家李梅樹主持改建。據李梅樹於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的老同學廖福本表示,當時有先輩在掌廟務,也沒有經費,光在拆建重整與維持原狀間,就爭執了許久。

  後來,廖福本提出「沒有破壞就沒有建設」、「人會死、藝術不會死」、「蓋廟不用怕沒錢」鼓動了李梅樹。

  拆建工程開始了,第一批石材是廖福本的母親捐了五萬元買來的。之後,李梅樹開始了艱辛的藝術生涯。他為了籌經費,當是東奔西走、請託再三的;為了求得一幅名人書畫、他可以七次下台南、次次誠懇說明;遇見師傅作品不佳,其又執意不改的,他也能平心靜氣的自畫、自刻,花兩個月做出成品,讓師傅心服口服。

  廟宇一點一滴的完成,一石一柱皆費心盡力、慢慢鑿、慢慢修來的。廖福本回憶說:當時的李梅樹真是有心,無私地奉獻了一生,還常是邊做邊擔心下一批工資與石材在哪裡?!過去辛苦的日子有今日的成果,今天廟有錢了,李梅樹走了,一堆問題也跟著來了。

  民國八十一年,祖師廟管理委員會以老師傅「年老力衰、進度太慢」為由,勸退了一批建廟名匠。其中不乏跟著祖師廟結緣二、三十年的老師傅,有些人回鄉耕種,有些人則帶著一身好手藝隱居鄉野。

  從那時候開始,自大陸引進石雕品、外包工程的動作開展了,很多有心「衛廟」人士提出:「先招標再看圖的流程,完全違背了李梅樹以藝術建廟的原意,廟風勢必大亂」。「送樣到大陸,請當地師傅依形刻繪,不但與原作風格不同,台灣人在自己土地上的結緣創作,也意義盡失了!藝術與工匠豈可等量而觀?」

  反對聲浪未被採納,發包、委託大陸外製動作仍舊不斷,有些師傅不願走,仍留在「後廂房」工作室細鑿細刻的,約有七位。

  資歷最淺的師傅,都有十九年雕刻經驗,從粗胚到細刻,皆是一刀一刀削出來的。專刻粗胚的黃景章在祖師廟待了十年,在這方面的經驗則已有二十幾年了。他表示,李教授在的時候,常會就他們所繪的草圖溝通,就材質的大小及厚度發展,仔細研究,但是現在,除了觀光客來參觀,就全靠個人拿捏刻繪。

  有師傅提出,現在有很多制度與福利皆不健全,其實他們也明白,不改進的原因在於要遣散他們,但他們仍抱著一線希望,期盼有改選可能或轉機出現。二、三十年經驗的老師傅們不走,除了認為是一份藝術工作,從天上到海中皆可刻繪的大空間外,也是對廟的一份情感與不捨。

  據師傅透露:七十七位管理委員代表都是終身職,父死子繼,因此即使委員沒有概念,毫無能力,也沒有罷免與干預之權。唯一期待,只有民間藝術團體與政府爭取了。

  他表示:曾經提送公文至總統府。最後仍「層層下辦、終於不辦」。他也曾極力反對外包與外移,但卻有廟中監事提出反對意見-刻這麼漂亮做什麼?廟要有人拜才最重要。

  石雕未復工、木雕師傅怨言滿天。承包的藝術作品,也與原作風格迥異。因此,開始有少數木刻師在工作室賣巧雕品,也有人「慢」工出細活,希望以此抗爭能收效。

  一件大型立體的藝術珍寶矗立於三峽,但卻留下滿腹疑問。早年,李梅樹沒有錢、沒有人,一磚一瓦的建起來了;如今,有人、有錢,卻想法各異,問題層而未決。難道,真如李梅樹所言:藝術和金錢是永遠對立的?!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