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兩次頗多未按牌理出牌,反映市場假象的拍賣之後,昨天蘇富比拍賣行在台灣第三次拍賣,雖然成交僅達七成,成交額也只四千二百一十八萬一千元,遠不如以往的戰果,但令人意外的是,台灣藝術環境中的某些現象,卻在這次拍賣中顯現出來了。
其一是市場確實極不景氣了:絕大多數超過百萬元的作品,此次都慘遭流標的命運,這還是在蘇富比與賣家都早已警覺地嗅到危機訊號,而刻意地把預估價壓低到市價以下,仍是這樣的結果。而在六十四幅成交作品中,有十餘幅是在還未達到預估價,也勉強落槌成交,即使是其他的作品,絕大多數也是剛達到預估價,便攀升無力了。一向從容的拍賣官朱湯生,顯然亦倍感壓力,對場面的控制不若前兩次流暢,甚至有落槌後再回頭拉價重拍的拍賣禁忌發生在這位老手身上!
其二是好畫家、好作品不再寂寞:上回拍賣中,陳澄波的佳構「嘉義公園」流標的事件,到現在仍時而可聞惋惜之聲,雖然拍賣後有買家以八百萬爭取購藏,仍反應了收藏界以收藏容易流通的價位之作為主的心態。這次陳澄波「淡水」以八百二十萬落槌、李梅樹的「三峽風光」以四百五十萬落槌,都經過幾位大收藏家一番熱烈競標,陳澄波作品較大,平均一號十八萬,李梅樹之作僅二十號,平均一號二十五萬,都算達到對這幾位台灣美術史上重要的畫家此際合理的價格了。而常玉、朱沅芷這一輩的畫家,一般之作流標,佳作則搶標攀高;中青輩如黃銘昌等作品亦在不景氣中拍高,足見好畫家、好作品愈來愈多的共鳴了。
其三是市場作手已近技窮的窘境:拍賣中也有幾件作品是以「離奇」的現象標出高價,其中不乏畫家在現場親自坐鎮的情況。然「作手」的技術性乾澀拙劣,而且接手的有許多是早已岌岌可危的市場危機股,雖然此起彼落,卻已不值一晒。
整體觀之,對蘇富比和市場而言並不是欣喜的事,但就環境而言,則顯然是出現了較成熟的跡象了。
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