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國寶 李梅樹

首頁 關於李畫伯 作品線上觀 清水祖師廟 相關聯報導
依年代分類 依出處分類 依作者分類
名畫現場
平民生活 台灣氣味 李梅樹的『黃昏』
陳長華|聯合報/文化廣場∣1993年1月5日
  一九四八年,蔣公在南京就任第一任中華民國總統;台灣省政府設立屆滿周年時,五十三歲的李梅樹完成了融合西洋架構和台灣氣味的巨幅油畫「黃昏」。

  「黃昏」使人想起十九世紀法國田園畫家米勒的「拾穗」,同樣在表現平民生活的感情。李梅樹以外光手法,刻畫台灣早年社會婦女任勞任怨、勤儉刻苦的一面。充滿著宗教性虔誠的「黃昏」,陳述著畫家對婦女的尊重。女性在李梅樹心中並非弱者,而是家庭的支柱,與「大地之母」銜接。畫中六名女子,都在沈默、認分的奉獻中,扮演持家的角色。

  「黃昏」由左邊持農具的女人,逆時鐘方向到背麻袋、伏地撿蕃薯,以至於後部的老婦,構圖呈循環走勢;背麻袋女人的肩部和手部光線是整個大秩序的焦點。李梅樹在這幅畫中所表達的,亦是他個人治家的情緒。順天知命是他的人生哲學;他家中的女性也在自然的薰陶下,各盡其力,分守崗位。

  「黃昏」是李梅樹壯年之作。他作此畫時,開始接觸公職,無形中削減了若干創作時間;事實上,類似的群像製作對畫家是莫大挑戰,必須審慎思考組成畫面的內容,以及畫中造型的條件。

  李梅樹以留日所學的西洋美術,在「黃昏」畫中進行反芻;「黃昏」和其他同期畫家的現實題材作品,應可以帶動台灣美術走入更入世的局面。然而,類似的群像畫,在五O年代以後的台灣畫壇卻鮮少出現。政治的因素,使得畫家從大眾生活轉為歌頌象牙塔之美。

  綜觀李梅樹一生留下的數百件作品,以「黃昏」這一件充滿震撼力和綿厚感情的群像最具代表性,也足以在台灣美術史上流傳不朽。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