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樹,民國前十年二月四日(農)生於台北縣三峽鎮。父親李金印,母親李劉水,世居三峽經商,家境頗稱富裕。家庭中兄弟二人,姐妹各一,李梅樹排行第二。
李梅樹從小對美術和音樂就有濃厚的興趣。自公立學校畢業後,他考入農業實業科就讀。民國七年再考入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即今省立台北師範學校),正式接觸有關藝術方面的課程,畢業後他執教公學校六年餘,終於赴日本東京藝術大學進修,專攻油畫,尤以人物為主,作品崇尚寫實。
東美畢業,李梅樹返國一方面從事藝術創作,邀集畫友廖繼春、楊三郎、陳澄波、陳清汾、顏水龍、李石樵及日人立石鐵臣等八位創立「台陽美術學會」積極推展台灣美術風氣。另方向他也熱心投入教育工作,曾先後擔任國立藝專美術科跟雕塑科主任,國立師範大學美術系和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教授,中華民國油畫學會名譽理事長及中國美術協會理事長等職。
民國二十四年、二十七年,李梅樹當選三峽街協議會員。
民國三十一年將三峽地方五個茶葉工廠組總合併為一個有效生產團體,他當選三峽街茶葉組合長。
民國三十四年,日本投降,在治安人員交接轉換中,他被推為三峽街代理街長,指揮治安。並受前進指揮所秘書處委託製作 國父遺像暨 先總統蔣公玉照。
民國三十五年,三峽街改制為三峽鎮,並成立鎮民代表會,他被推為代表會主席,又被推為長幅巖祖師廟重修負責人。民國三十七年,就任三峽農會理事長,兼合作社理事主席。三十九年,台灣自冶實施,受鎮民督促參加台北縣第一屆議員選舉,不僅順利當選,而且連任第二屆、第三屆。
民國三十六年,三峽長福巖祖師廟第三次重建,李梅樹又被地方士紳推舉為重修負責人,同時被任命為三峽庄協議會員。
李梅樹是個閒不住的人,他從事繪畫六十餘年,其間投身美術教育就有廿多年,除此之外,他更將生命中最後的三十年投注在三峽祖師廟的重建工作上。
民國七十二年二月六日,李梅樹終因慢性氣管閉栓症及長期操勞過度病逝在台大醫院,享年八十二歲,他的逝世不僅留給國內藝術界極大的哀思,而且更留給後人莫大的啟示和鼓舞。
三峽的驕傲-祖師廟
三峽鎮位於台北盆地西南邊緣,是由大嵙溪、狗穴溪、橫溪三條河流所沖積形成的三角平地,古時稱為三角湧,因其狀似長江三峽而稱為三峽。
它在台北縣各個鄉鎮中,面積僅次於烏來,一百九十餘平方公里的土地,有百分之九十二是層巒疊嶂的山地和丘陵。因此,山林物產,就是那裡的天然財產,而木材、茶葉、樟腦、煤是其主要資源。
過去三峽鎮民依靠著這些天然財產和主要資源,安居樂業,日趨繁榮。但在日據之後,卻因淡水河航運淤淺,縱貫公路錯過,樟樹砍伐殆盡,化學樟腦取代樟油,茶葉外銷低迷等而漸趨沉寂。
三峽可說地廣人稀,全鎮人口只有將近六萬,大部份繼承祖業,以種植茶樹跟柑桔為生,另有一些礦工,還有一些公教、商人及自由業者。台灣光復後,三峽愈來愈多的年輕人投向樹林、板橋、土城等城市就業,留下中、老年人獨自在鄉鎮聊天看廟,聽溪呷茶。
三峽鎮民與宗教信仰的淵源極為深厚,早年來自福建泉州的安溪人在三峽墾拓完成,使生活漸漸安定後,就馬上迎來家鄉的神祇--清水祖師爺,以答謝護佑。他們在今天的長福街建造了祖師廟,在秀川街興建了宰樞廟,另外,民權路的媽祖興隆宮和路底奉祀土地公的福安宮,都是在那個時期先後建成的。
三峽祖師廟完成於乾隆三十四年。落成之初,就以姓氏把信徒分成陳、李、劉、林、王、大雜姓、中庄雜姓等七大股,逐年輪值廟務及每年正月初六的祖師爺誕辰祭祀。
三峽是一個古舊而有情的小鎮,民風純樸,風景秀麗,雖然煤礦業已盛極而衰,茶市趕集只有古趣,就連老街牌樓下也有了新的風貌,然而,在三峽鎮上,只要向人提到那座東方藝術的殿堂--祖師廟,所能見到的又何止是笑臉與驕傲呢!
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