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目前正為了發展三峽祖師廟「藝術殿堂」的觀光價值,計劃在廟前興建一座大橋,跨越三峽溪,雖有立意,但藝術界人士呼籲從長計議,以免「煞風景」。
三峽祖師朗一飾一畫皆出自民間藝術家的構思、設計,由鳳毛麟角的老師傅打造而成,重建了卅多年,仍在陸續進行,可望在民國七十六年初步完成,用材之精,手工之細,可用價值連城來形容,因此非常榮幸地,在郵政總局預定今年七月發行的臺灣寺廟專題郵票,選定三峽祖師廟。
蔣總統經國先生曾經兩度前往三峽祖師廟,觀賞這一座由民間藝術與宗教信仰緊密結合的「藝術殿堂」,並對費時十五年才雕製而成的「百鳥朝梅」兩根大柱欣賞有加。
論這座廟的藝術價值,深深吸引了研究民俗藝術的中外人士,而鼎盛的番火也引起了地方政府的重視,以致想要在廟的正前方,闢建一座拱形的大橋,讓大型車輛通行,便利觀光團體的交通需要。
這項建橋計畫固然有它的需要,但如此一來,橋的引道就須延伸到廟前廣場,而原本不夠寬敞的廣場,今後勢必負擔更形擁擠的停車、會車、倒車,空間不敷需求,是可預見的問題,何況遊客進入寺廟,隨時都要注意交通安全。
卅多年來,出錢出力為這一座全省首屈一指的「藝術殿堂」,奉獻難以勝計心血的八十一歲資深油畫家李梅樹教授,最近為著建造大橋的計畫案忐忑不安,他擔心的是,將來會嚴重破壞三峽祖師廟的環境景觀,以及交通安全的顧慮。
日前,他召集了該廟管理委員會委員及當地人士,開會研商,咸認建橋立意至善,但應當以外國一些著名的寺廟、教堂的環境景觀為借鏡,不妨把橋改為只讓行人通行,連接廟旁的忠孝街,橋的那一端可闢個停車場,給遠地而來的觀光、進香團體停車之用,遊客下車後,走過此座古色古香的人行橋,眼前三峽溪美好景色盡收眼底,滌去僕僕風塵的倦意與俗念,放鬆心情,緩步來到藝術殿堂「朝聖」。
根據一項統計,全省各地現有大小寺廟、祠堂約有八千九百七十餘座、不乏佔地寬敞的宏偉建築,但似乎都不及只有五百多坪的三峽祖師廟來得這麼藝術化。
曾經發揮社區功能的三峽祖師廟,是當年抗日志士運籌帷幄的據點,日軍來到之後,把它付之一炬,光復後,地方父老主張重修,李梅樹高瞻遠矚,極想有朝一日以藝術殿堂來發展地方繁榮,於是獨排眾議,並以身作則,出錢出力積極重建,果然時至如今,三峽的茶葉產銷盛況已是今非昔比,代之而起的,祖師廟名聞遐邇,並為外國觀光客與民俗藝術研究者所嘆為觀止,需要大半天的時間才能觀賞出一個梗概。
建橋計畫,若是設想不夠週全,極可能愛之適足以害之,帶來不良後果,所以有待細心思量。
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