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2018年提出「重建台灣藝術史」計畫,至今完成收藏前輩藝術家作品867件、檔案史料9萬件、修復作品文物8000件。同時獲得民間如順天美術館將670件館藏全數無償捐給國家,後續也有許多前輩藝術家家屬表達捐贈意願,加上賴清德總統標舉「藝術興國」的理想,種種背後因緣的醞釀與倡議,促成台南市美術館2館變成第2座國家級美術館,「台南國家美術館(南國美)籌備處」,今年3月25日美術節掛牌。以2年為目標,預計完成專責近現代美術領域的定義及研究、場館發展規畫、典藏制度等,並積極研議成立行政法人。
籌備處掛牌日同步推出一項大型主題策展「福爾摩沙時代─台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展品來源匯集文化部所屬館舍典藏,並向各公私立美術館舍或藏家借件,預計分3階段展出至2026年1月,目前第一階段將展出至6月15日。
「福爾摩沙時代─台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由師大美術系教授白適銘策展。做為揭示「南國美」使命的展覽,除聚焦1895至1950年出生具時代代表性的藝術家,也拉大時代的跨距,把台灣自1860年代開港通商後,來台外國人的作品也放進展出之列,於是,展覽中年代最早的作品,其實是台灣歷史博物館典藏英國自然學者柯靈烏的一系列「亞洲探險台灣風土手繪圖」。
展覽中也可見到很多是千禧年以後的作品,展出作品的創作年代,其實橫跨1866年至2018年期間,時間的跨距,超過150年。白適銘將展覽內容區分為8大子題,既非政治性的歷史分期,也不全然是媒材分類,對爬梳台灣藝術史來說,展陳的分類與詮釋可說頗為大膽。
第1、2子題 日治時期及以前的台灣美術啟蒙
第1子題以「百年精粹/國寶的誕生」為大展破題,迎接觀眾的是被文化部文資局認證為「國寶」的黃土水雕塑作品〈甘露水〉,左側是以陳澄波作品領銜的同時代台灣前輩畫家的畫作,藉此彰顯南國美的「國家級」定位。
同一面牆往裡面延伸,是一系列百餘年前的黑白照片與素樸的手繪稿,即第2子題發現「福爾摩沙」,主要呈現自1860年以來,從世界各地來的探險家、傳教士、學者、商人、官員或軍人等,留下如地圖、風土民情圖繪、照片、歷史畫等,為現代化之前的台灣留下珍貴的視覺材料,代表性作品,除英國柯靈烏的手繪圖及蘇格蘭攝影家約翰.湯姆生的作品,也有1920到1930年代日本畫家石川欽一郎、鹽月桃甫、鄉原古統及木下靜涯的作品。
第3、4子題 集結近百年的城鄉記憶與時代印記
從第3子題開始,就比較難以時間序來理解,或可說是帶有「本土」與「身分認同」的概念。比如第3子題「地方色彩/城鄉記憶」,意欲突顯前輩藝術家們開展其創造新文化的視野與雄心,尤其從清治、日治到戰後民國接收,台灣藝術家混雜於文化差異、族裔區隔及政治現實的交錯糾葛,成為建構自身地域記憶的不同文本。但白適銘在策展論述裡提到概念較艱澀的「炎方/南方」色彩,展陳作品的創作年代,從郭柏川作於1929年的〈台南祀典武廟〉,到陳陽春作於2018年的〈北港牛墟〉,這樣大的時間距,較難細究。
第4子題「身體意象/時代印記」,試圖從藝術家對「身體」的呈現來看作品的內涵,白適銘認為,身體特徵隨著時代移轉,反映了審美、階級與社會角色扮演上的差異。呈現手法與理念包括寫實再現、象徵寓意、人道關懷或情欲抒發等。
代表作品包括李梅樹、陳植棋等前輩畫家的女性肖像,攝影家鄧南光的風土人物,洪瑞麟的〈最後遺作(礦工1)〉,還有蒲添生、陳夏雨的人像雕塑等;陳輝東作於1983年的〈夏日〉,打開裸女繪畫的新視野;吳炫三繪於2006年的〈阿斯曼族女人的歡聚(笑死我了)〉則展現異域風情。
第5子題 從南國到民國,專看書法與水墨
在第5子題,白適銘大舉用了2個展間,分別呈現書法與水墨畫作品。其在策展論述裡提到,二戰後國民政府來台,「歷經改朝換代的不同世代、族裔藝術家,其心理轉折與創作風格中的變與不變,體現內在與外來觀點之間抗衡、妥協、疏離與磨合的複雜歷程軌跡。從南方論述到國家主義的激烈變動,反映地方化與國族化話語權中的意識型態,而文化版圖的此消彼長導致中心與邊陲的代謝擠壓,並在認同困境中成為尋找出口的動因。」
展陳在這2個展間的作品,多數是黨國政治下的主流,比如溥心畬、莊嚴、臺靜農、傅申、黃君璧、傅狷夫……
第6、7子題 從文化自覺到連結世界
第6子題「現代性」的內在轉向,多數是生於1950年之前的藝術家創作於1950年之後的作品,「透過現代化形塑的文化自覺,成為作者個人本我意識的拓展與建構基礎。」同時展露藝術家面對西方與東方、守舊與革新、發現與再造等議題時,回應主體價值的路徑及依歸。比如劉其偉作於1997年的〈向畢卡索致敬II〉、楚戈〈重疊的宇宙〉;還有席德進相當罕見的抽象畫作品編號56及59,引用了台灣廟宇常見的紅與藍,以及簡化的門窗造型疊加成一幅抽象畫。
緊接著,白適銘把第7子題設定為「世界」美術藍圖,亦即台灣與世界藝術對話的成果,「從印象派、野獸派、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極簡主義、普普藝術、超寫實主義以及複合媒材或裝置藝術的光譜移轉,呈現台灣美術世界化的進程與知識紋理。」作品選件一樣是接近百年的時間跨距,只是每件作品與「世界」的關聯比較難直觀理解。
第8子題 重啟在地提問
第8個子題「寶島長春/重啟在地提問」,頗有回應「福爾摩沙」主題的企圖,朱銘的2件〈太極對招〉相對放置在展間目光的焦點,由內而外的生命力,剛柔並濟、動靜相隨,彷彿將兩股力量視覺化,成為一種儀式性的對應,要說是國際情勢的生存之道也可。而其周圍牆壁上的畫作,有林惺嶽描繪台灣自然景致的〈激流〉,蔡草如描繪台灣民俗的〈慶成祈安(豎燈篙)〉,還有馬白水描繪太魯閣全貌的〈橫貫公路〉6幅連作等,大約可看出策展人想「藉此寄語這塊芬芳土地長春永續的溫暖祝願」。
爬梳台灣美術史的選擇
爬梳台灣美術史有很多種方式,可以從單一藝術家開始,比如陳澄波的孫子陳立栢,以極開放的胸襟接受各種跨領域知識的策展嘗試,讓後人更可以體會陳澄波藝術與生命及生活的關係;李梅樹的孩子們窮盡一生努力,讓父親的作品既留在故鄉三峽,又透過父親生前的人際網絡,蒐集到與其時代相關既廣又深的資料,每次梅樹月的主題策展總能精準命題,讓人大開眼界。
南國美將成為專責「近現代」的美術館,在歷史長河裡,「1895至1950年」看似已圈起了一個明確的年代範圍,但從籌備處的首檔展覽來看,來自不同藝術家的近200件作品,似乎有著取捨上的為難,也或許因為「作品海量」,使策展論述無法提供足夠的訊息,以對應到每件作品被放進特定子題的理由,這是看「福爾摩沙時代」比較吃力之處。
巧合的是,國立台灣美術館近日推出新的常設展,展名與「福爾摩沙時代」的第4子題「時代印記」相同,年代跨距則比「福爾摩沙時代」的150年往前又往後延伸共300年,且乾脆以年代區隔主題,分為台灣早期書畫的「中原流風」、20世紀前的在地色彩「引光顯影」、1945至1979的戰後「浪潮與衝擊」、1980至1990年代主體性尋探的「激撞與反思」,最後是2000年迄今全球視野與數位浪潮的「交融與重構」,由館內多位研究員分工針對典藏策展,似乎單純很多。
籌備中的「南國美」不僅萬事起頭難,未來藏品徵集、展品來源,以及能不能建立起實力堅強、善於論述與鋪陳的研究策展人員?還真是任重而道遠。
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