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前輩畫家陳澄波於228事件受難後,妻子張捷為丈夫藏起1萬8千多件畫作與文件,而她以自己身體撐起躺著丈夫遺體門板的照片,則有人認為,是堅毅撐起一個時代血淚的傳統女性象徵。
陳澄波的孫子陳立栢邀請劇作家施如芳為祖母張捷創作一部劇本,施如芳耙梳12年後,終由飛人集社發展出人偶同台的《藏畫》舞台劇。沒想到台北首演後引發熱議,有人認為太多隱喻將劇情「藏」得太深,很難看懂;有人則不解,為何劇中攝影家方慶綿的份量幾乎勝於張捷;更有人因為劇作副題「藉著畫的微光望向山」,聚焦於阿里山,而嘲諷劇名應改為《我愛阿里山》。
有些觀點較持平,認為要看懂《藏畫》,恐怕需要先了解陳澄波與張捷的故事,但了解的人中,又有人不解為何要對方慶綿與阿里山著墨那麼深?而持正面肯定的人,則多數力推,認為戲名雖因張捷藏畫而來,實際也刻畫了那個時代人們藏在心中說不出來的話。
究竟陳澄波家屬如何看待這齣戲?據了解,演後座談時,有陳澄波家屬提問指出,這齣戲沒有真正闡明他們的祖母為何且如何艱辛保存這些畫作,但可惜劇組未能提出理性的說明。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則對於劇名可改為《我愛阿里山》的嘲諷,直面回應:「陳澄波確實很愛阿里山!」同時解釋道:「阿里山之於陳澄波與方慶綿的意義,是我們在推廣上沒有太用力,以至於讓大家認識得太少。」
《藏畫》編劇根據史料分析,判斷為陳澄波拍下遺照的,極有可能就是方慶綿。至於「阿里山之於陳澄波與方慶綿的意義」,正在李梅樹紀念館展出的「山行譜曲」,或許可以找到一些解答。
「山行譜曲」中有一個重要主題,「從陳澄波與方慶綿看阿里山的風景製作」。《藏畫》劇中影像採用的陳澄波畫作,包括〈阿里山之春〉、畫有方慶綿「新高寫真館」的〈嘉義街景〉等,以及方慶綿寫真〈塔山看玉山群峰〉、〈阿里山區看玉山雪景〉等,共展出14件作品。基金會建議看過《藏畫》或準備要看嘉義場的觀眾,也可看看這個特展,基金會說:「真是謝謝波哥好友李梅樹,於此時製造了一個機會。兩人沒講好,只是默契太好。」
《藏畫》演後一個多星期,針對張捷之於《藏畫》,陳澄波基金會於昨(30)日在臉書貼文,轉述陳立栢看完舞台劇後寫下的文字:「心疼她的人,為她的『隱形存在』忿忿不平。理解她心意的,就也心酸難過地接受舞台上那股藏匿的怨氣和無奈。懂她的人,看見靜默中她鼎立時空,觸摸不著下一個難關當前,她的無所不在……她俯腰撐起了門板,她更仰身延續了世代。『話』不吞藏,哪會有來日的開枝散葉?」
「山行譜曲」只展到6月4日,必須把握時間。至於藏在「畫」中的「話」,就留給觀眾,在「藝術」中,各自品味。
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