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前輩畫家洪瑞麟(1912-1996)是台灣美術史上描繪勞動者生活面貌的代表,洪瑞麟過世10餘年後,其長子洪鈞雄於2019年決定將家藏作品捐出一半給台北市立美術館,另半數則捐贈交付國美館典藏。北美館將獲贈作品加上私人借件擴大策畫為「掘光而行:洪瑞麟」展,已於今年3月開展;國美館則搭配其他藝術家作品策展「做工的人:洪瑞麟與台灣美術中的勞動身影」,上週末開幕。
國美館館長梁永斐表示,在台灣美術史的發展上,洪瑞麟可說是關注「勞動者」主題的先鋒,在礦場工作逾30年的他,與礦工有著深厚的情感連結,而有「礦工畫家」美譽。洪瑞麟曾經自述17歲時畫的第一幅油畫就是揮汗如雨的農夫,而退休前的最後一幅畫,則是滿身泥垢的礦工,可知他一生對「勞動者」議題的關心。因此國美館策辦「做工的人」,即以洪瑞麟為核心,並從宏觀歷史脈絡及藝術史角度,探討台灣寫實美術與台灣社會意識的關係。
展覽除設置洪瑞麟作品專區,並規畫20世紀台灣美術中有關「勞動者」的主題作品區,展出如李梅樹、劉啟祥、張義雄、鄧南光、黃榮燦、朱鳴岡、陳夏雨、席德進、何經泰、關曉榮等23位藝術家作品,也藉此梳理台灣美術寫實風格的發展。
在洪瑞麟專區部分,自然以「礦工」主題作品為主,精選洪瑞麟礦工作品35件與5本素描冊,創作年代多集中在1941至1960年間。其中最受矚目的作品是洪瑞麟生前最後一幅礦工油畫〈礦工(1)〉,國美館指出,據洪瑞麟長子洪鈞雄先生回憶,洪瑞麟移居美國後,直至晚年雖體力已大不如前,仍堅持創作,洪鈞雄便為父親調整畫架,隨侍在側幫忙擠顏料。洪瑞麟以坑內的礦工為主題,邊畫邊構思畫面人物的衣著配色,因體力不濟,創作時間拉長,尚未完成全畫便離世。
為突顯洪瑞麟與礦工的連結,國美館特別向猴硐礦工文史館商借礦工裝備及採煤工具,讓洪瑞麟畫作中的物件真實呈現於展場。此外,還邀請退休礦工至國美館為觀眾導覽,從他們的角度及親身經歷詮釋洪瑞麟的作品。
「做工的人:洪瑞麟與台灣美術中的勞動身影」,在國美館展出至8月7日。
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