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國寶 李梅樹

首頁 關於李畫伯 作品線上觀 清水祖師廟 相關聯報導
依年代分類 依出處分類 依作者分類
不吟詩作對 但我們探尋初心 我身邊的台灣人
許晟源|旺報/兩岸徵文|2019年2月22日
  從進入集體生活開始,我就一直是一個個性開朗、樂於交流的人,我和小夥伴們一起過家家、捉迷藏、拜把子、傳紙條、打電動,我們一起背古詩、抄作文、做義工、寫論文……我自詡在交友這件事上,下能翻牆上樹打遊戲,上可吟詩作對解公式。

  初見竟有些小慌張

  踏上金門,走過「兩岸民族本一家歡歡喜喜迎向和平來」的橫幅時,我知道,我要去接觸一些新的朋友了。然而這次,我內心竟有些止不住的小慌張。他們來自海峽對岸,我對他們的想像只敢停留於高矮胖瘦的外觀,不敢輕易地去猜想性格亦或是三觀,就像是一道猜謎的遊戲——我的新朋友將會是什麼樣的人?

  在大廳的出口,我看到了「謎面」——十五個少年朝氣的面龐迎向我們,我抓了抓自己被海風吹拂的有些亂糟糟的頭髮,匆忙退後整理我的行李,自己本習以為常的打招呼方式,一時間我竟不知道如何開始。

  家熏、品涵、思豫,小組成員集結,看著這三個台生,我不禁暗暗猜想著他們個性。家熏面無表情、看起來佛系的無慾無求,品涵熱情活潑、讓人覺得十分好相處,思豫的眼睛裡閃爍的光芒像極了我高中同班的學霸同學,讓我恨不得立刻搬著板凳坐下來一起探討老師留下的難題。

  我們一起鑽瓊林坑道,遊碧山小區,訪燕南書院,親手製作屬於自己的龜粿、聆聽北投小區的營造與發展、感歎桃米小區生態環境的建設和創新。行程中從大陸的高考到台灣的學測,從漢語拼音到注音,越來越多的台生加入了我們的討論:我們一同和品涵聊德國法的借鑒與影響,和家熏比照兩岸醫科院校課程的設置,和思豫探討台北大學周邊居民與學生的關係處理,和朝鈺探討注音的讀寫,和珊妤聊服裝設計專業的文創產業發展……

  營造屬於我們的文化

  種種探討都令我大開眼界,眾人一同對著某個題目深入的思考和溝通一遍一遍加深著我對事物的看法和理解,一遍一遍讓我的思辨性得到提升。銘南總說我們的大巴車其實就是我們的小區,誠然,車上車下我們的探討就在營造一種屬於自己的文化,一眾青年或思索、或交流、尋根問底,共同進步。

  OREO是我在這次旅途中交流最多的好友。起初是大家在車上隨意的聊起兩岸的飲食文化,後來逐漸地互相瞭解,直到我們聊到了自己的目標與方向。南方的女生總覺得比起北方要溫柔恬靜許多,我們的溝通也似乎總是我講的更多。大陸人口多,校園裡學生與老師的配比往往會導致老師無暇顧及所有同學,所以她尤其對我們少年時淘氣的經歷感興趣,個人成長軌跡的差異使得我們更深入地去探尋其中的許多問題。

  她一直是鋼琴特長生,直到高中決定嘗試去用文化課考取大學。我很佩服她身體裡蘊含的大大能量,目標清晰,做事專注,內心堅韌,這些恰恰是這個階段的我急需培養的品質。

  聊到未來的方向時,她告訴我說自己要考去美國讀LLM。她專心提高自己的GPA,去詢問相關的前輩,留意實習的機會,一切的打算都只為去到那裡。那時候我在想,我自己做了什麼?我很羨慕那些知道自己方向並一直為之努力的人,我曾試圖踏足學習的領域從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到歐盟的兒童福利算法、到加拿大的社會工作模式、一直到老年人的適老性問題上來,幾經轉變,卻從來沒有那種堅定不移地將其視為自己甘用一生去努力的領域。

  聊未來洞察自己

  但是在不斷地講述與她的問詢間,我似乎對自己內心的想法越來越瞭解。我回答她的問題,同時也越來越深入地去洞察自己,我是否一心想去尋找那些自己想要確立一生追求但現階段虛無縹緲的目標,卻不知不覺間錯過了太多需要珍惜和努力的年華?也許我需要的是更高的平台和視野,才可以看到更廣闊的天地,從中追尋自己的意義。

  往往邁出第一步才是最重要的抉擇,離開了那個困惑的原點,我感覺到似乎身邊的許多事物都在拽著我向前走。我們一起確立方向,她向LLM繼續前進,而我也要沿著自己學習的老年方向朝著更高的平台繼續努力。

  想清楚這些的時候我眼前突然浮現起山頂上燕南書院的楊樹清院長,想起來他筆耕不輟的三十年。連天的炮火中唯有他心繫朱子講學處,嘴中常念「此日觀風海上浮,慇勤父老遠追隨」,盤旋於土地、村民和政府間奔走呼號,終在這小小的村落裡建成金門的經典。我想起來要用藝術構築廟堂的李梅樹,想起來雕樑畫棟、巧奪天工的廟門,想起來精雕細琢、立地頂天的石柱,想起來那銅獅子的尾巴,像是一團火,在黑夜裡一點一點照亮我的心海。

  共同探尋彼此初心

  這樣的朋友並不像之前一樣你來我往的遊樂或詩誦,而是共同去探尋彼此的初心,去一遍一遍地問詢自己。我很感謝在這片土地與台生們相遇相識,遇到他們,思索自己,共同成長。無論是海峽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或是兩岸學生交流項目的開展,都是一個個彼此間相互溝通的平台。作為新一代的青年,我們要擔負起屬於自己的時代責任,把握好每一個與對岸交流的機會,與我們同根同源、一脈相承的同胞們一起學習與進步。倘若海峽兩岸千萬中華少年心手相連,共繪藍圖,中國強盛的明天指日可待。

  (本文為社區營造之旅──第十期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心得文章)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