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國寶 李梅樹

首頁 關於李畫伯 作品線上觀 清水祖師廟 相關聯報導
依年代分類 依出處分類 依作者分類
重建與薪傳
運動中的台灣藝術史
蔣伯欣|自由時報/自由廣場|2018年10月3日
  欣聞美國順天美術館捐贈文化部約六百件二十世紀台灣美術作品,此項義舉,除是國內藝術史上最大規模的捐贈案之外,也值得讓我們再思考當前台灣藝術史重建的意義。

  自一九二○年代台灣新文化運動發軔以來,新美術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一環,向來是日本殖民時期台灣文藝的核心。這批捐贈中,就包括了陳澄波、廖繼春、李梅樹、郭雪湖、李石樵、顏水龍等「新美術運動」的前輩藝術家作品,也擴及戰後廖修平、陳正雄、薛保瑕、梅丁衍以降的當代藝術家作品,對於重建藝術史系譜意義重大。

  「新美術運動」的說法,來自一九五五年反殖民運動者王白淵撰寫的「台灣美術運動史」一文。在白色恐怖的年代,為了避免美術創作被簡化為殖民體系的一環,他強調美術在官辦美展的獲獎,以凝聚台人的民族認同。此文可說是戰後民間對台灣藝術史的第一次重建。

  一九七五年起,謝里法撰寫的「日據時代台灣美術運動史」開始在《藝術家》雜誌連載,他引用反殖民運動家楊肇嘉的說法:「台灣畫家在殖民者官展中的一次入選,勝過民族運動者在街頭上的一場演講」。如此激動人心的書寫,在一九七八年集結出版,成為民間對台灣藝術史的再次重建。

  戰前台灣藝術家的生活困難,收藏者如北部的倪蔣懷、中部的林獻堂、楊肇嘉、張星建等人,都是藝術家創作的重要支柱。從這個脈絡來看,許鴻源博士不僅是在台灣尚無官方美術館可供典藏之時,以一己之力展開收藏,更有別於解嚴後台灣本土畫家市場熱潮後的投資性收藏。與其說其收藏動機,是一種非美術專業的素人愛好,不如說是發自非投資效益的純潔理想,換句話說,順天美術館承繼先覺者的腳步,也屬於廣義的美術運動的一環。

  而今這個從民間發起的運動薪火,終於由文化部主動承擔百年來的文化記憶,為凝聚民眾的文化認同,跨出了重建的下一步。期待此次重建運動,能帶領台灣美術重回當代的世界舞台!

  (作者為國立台南藝術大學台灣藝術檔案中心主任)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