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國寶 李梅樹

首頁 關於李畫伯 作品線上觀 清水祖師廟 相關聯報導
依年代分類 依出處分類 依作者分類
《南方觀點》
豐富文資保存 興建未來古蹟
府城釣叟|中華日報/要聞|2016年3月23日
  報載,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台中市霧峰區本堂里在興建福德宮時,提出「興建未來古蹟」概念,採用全石頭打造,將藝術創作融入建築設計,成為一間「可以流傳千古且防震的廟宇」。小小一間土地公廟而有如此遠見,確是其志可嘉。地方人士能夠意識到自身的神聖使命,足見文資保存的觀念已逐漸深植人心,也令人欣慰。

  古人常以「海枯石爛」形容愛情的堅貞不渝,或反證事物之不可為。如今我們則常看見,石料因其質地不同,堅固程度不一,若係砂岩則極易風化,日久即成齎粉,尤其現代空污嚴重,更易減損石材壽命。以台南赤嵌樓前已列為市定古物的乾隆御碑為例,早有人大聲疾呼不應任其露天曝曬。此次震災,台南古蹟風神廟左前石亭更是摔得粉身碎骨。

  以石材建廟,其實台灣已有前例,放眼海外更不乏其事。好比希臘雅典著名的衛城巴特農神殿、德國科隆主教座堂,乃至西班牙巴塞隆納高第設計的聖家堂,都是著名的世界遺產。更不可思議的是,它們興築的時間極為久長,以高第的聖家堂為例,從一八八二年開始修建,資金來源主要靠個人捐款,捐款數目影響工程進度,至今還未完工,是世界上唯一還未完工就被列為世界產的建築物。哥德式的科隆大教堂耗時更長達六百年,從十三世紀中起造,工程時斷時續,至一八八○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根據原設計完工,且至今仍然修繕不斷。

  台灣則有知名的三峽祖師廟堪為典範,施工至今七十年,猶未完工,但也因其非凡的藝術成就,成為三峽的一張名片。這座廟宇由於地震和戰火幾度損毀,台灣光復後,由代理三峽街長的藝術家李梅樹教授進行第三次重建。一九四七年動土,從前殿開始全面整修,逐一擴及正殿與鼓樓等。

  憑藉個人豐沛人脈,李梅樹邀請當代的書畫名家如林玉山、林熊祥、林柏壽、傅狷夫、于右任、賈景德、閻錫山、曹秋圃、歐豪年、李超哉、施翠峰、郭雪湖,還有府城的陳玉峰,提供真跡畫稿,再聘良匠精雕細琢,在他嚴格督造下,件件都是藝術精品,數十年間使祖師廟成為一座不折不扣的藝術博物館,不但當地居民引以為傲,中外藝術家也紛紛前往朝聖。

  三峽祖師廟是一座三進九開間的殿堂式廟宇,除了屋頂雀替、彎拱、屏窗、上檻、斗座為木雕外,其餘壁面柱子均為石雕,貼金裝飾,包括梁枋在內,均無彩繪壁畫。正殿的三對石柱使用觀音山的觀音石,精雕為雙龍柱、單龍柱、花鳥柱及有對聯之圓柱,與傳統廟柱造形不相同,是最大特色。然而一九八三年李梅樹過世,重建委員會的改選風波不斷,一九九五年因為引進大陸匠師石欄杆作品,風格有異,雕工粗糙,引發爭議,次年重建停擺。

  北京的圓明園,被八國聯軍一把火燒成斷垣殘壁,成為中國最深重的恥辱。德國科隆大教堂在二戰時期,也被砲擊七十次,尤其北塔更是搖搖欲墜。由此可見,除了天然災害,對文化資產傷害最重的還是人為的戰火。

  霧峰本堂里福德宮的執事諸君,一開始就求真求善求美,考慮要讓宮廟垂之久遠,十分可喜,然而它和李梅樹逝後的祖師廟也有著同樣困擾:近年台灣石雕匠師凋零很快,技藝缺乏傳承,或因成本考量,不得不乞靈於對岸,往往質量均有不足,難以彰顯當代台灣藝術成就與特色。如何挽回尷尬局面,尤其值得文資保存管理當局嚴肅思考。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