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國寶 李梅樹

首頁 關於李畫伯 作品線上觀 清水祖師廟 相關聯報導
依年代分類 依出處分類 依作者分類
端午彩舫飆戲
日治盛事 三峽憶往
在地樂團於舢舨建華麗船樓 拚財富也比才藝
謝佳君|自由時報/新北都會生活∣2013年6月12日
  端午節除了划龍舟、包粽子或立蛋,聽過三峽「彩舫競技」嗎?

  新北市三峽區在日治時期過端午節,還有「彩舫競技」。三峽區秀川里長李楷瑞說,民國九年至廿六年,每逢端午節,當時三峽兩大樂團「清樂社」和「同樂團」就會競技。

  「彩舫競技」是在拼接而成的舢舨上搭建船樓,並將船樓彩繪,且為了避免彩舫在岸邊被河水沖走、損壞,會綁在碼頭邊,彩舫隨著水流高低起伏,樂團和戲班就在各自的彩舫上演戲、奏樂。

  李楷瑞表示,這些船樓相當華麗,已故知名藝術家李梅樹曾為「清樂社」彩繪船樓,他記得船樓有三層樓高,李梅樹畫了兩隻趴臥著的老虎,還被同社的人戲稱為「貓仔賜福」;那一年,「同樂團」的船樓雖然僅一層,裝飾卻相當華麗,讓人讚嘆。

  除了精緻的船樓,兩個樂團在彩舫上演戲及演奏樂器較勁,由於舢舨在河面上漂動,增加表演的難度,雙方你來我往,觀眾也樂得聆賞一齣齣好戲和樂曲,熱鬧無比,持續到天黑。

  端午過後,這些彩舫任其留在河邊,直到七、八月颱風來時被吹倒,隔年再造新彩舫。

  李楷瑞說,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加上農曆五月初六祖師爺成道紀念日,三峽民眾會聚集在祖師廟一帶,因此,當時樂團選在這個時節舉辦彩舫競技,不僅提供百姓休閒娛樂,也有樂團比拚財力的意味。

  但到了民國廿六年,日本殖民政府推動皇民化運動,禁止類似迎神賽會,樂團活動式微,「同樂團」在民國六十年代解散,獨剩「清樂社」,昔日盛況已不復見。


百年清樂社 傳承民俗文化

  「三峽清樂社」創社逾百年,是目前新北市三峽區僅存的傳統樂團,在北台灣也不多見;在迎神賽會或遊行慶典看見他們的身影,傳統民俗得以一脈相傳。

  清樂社社員李楷瑞表示,三峽清樂社原名「三角湧清樂軒」,創於一九○八年,初期是農村地方自娛的小型樂社;一九二一年(民國十年),三角湧改名為三峽,社名也跟著改為「三峽清樂社」,日益壯大,廣募「社員」和「藝員」。

  其中,社員是以地方仕紳為主,出資出力,並參與西秦王爺(演藝界祖師爺)祭祀,包括已故藝術家李梅樹、名醫劉清港及劉鉅篆等,皆曾為社員;藝員則參與祭祀,也學習技藝,並成立子弟團做為迎神賽會陣頭。

  現在常見的陣頭配樂以鼓、鈸、鑼為主,清樂社還多了嗩吶,李楷瑞說,清樂社在更名後相當活躍,除了迎神賽會,還曾參與台灣第一部彩色電影《冬暖》的演出。

  李楷瑞指出,樂團的成立除了有娛樂效果,還有維繫人際情感作用,而且在當時彰泉械鬥頻繁年代,還有助化解悲憤之氣。

  民國廿六年實施皇民化運動後,禁止迎神賽會相關活動,清樂社一度沉寂,即使台灣光復後曾經復興,卻在六十年代隨著電視、電影等多元娛樂形式出現,又再沒落。

  近年來不敵老臣凋零、新生代人才短缺的現實困境,青黃不接下,樂社再趨式微,從鼎盛時期有兩百多名社員,到現在只剩一百多人,但仍盼有活血注入,讓傳統樂社在新世代繼續屹立長存。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