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人的皮膚,藝術品也會「衰老」,如發霉、顏料剝落、龜裂破損等,也需要保養維修。透過X光、紫外線、紅外線等儀器,以及專業修復人士、藝術史學者、美術館等單位的參與,藝術品才能「青春永駐」。不過,在藝術品修復的過程當中,也常出現意外的驚喜,像是作品「買一送一」、「畫中有畫」、發現被裁掉或多出來畫面等,台北市立美術館長黃海鳴說:「修復過程就像辦案,作品提供大量的線索,賦予其他解讀的可能性。」
北美館正舉辦「隱藏的真實:典藏品修復展」,呈現北美館一九九八年至今的收藏修復成績,展出油畫、水墨、膠彩等共七十六件,包括陳澄波、李石樵、廖繼春、陳進、李梅樹等人名作。展品中也不乏修復後首次曝光者,如謝國鏞、何德來、陳宜讓等人的畫作。此外,二○○三年中山堂移撥給北美館的卅八件膠彩畫作,自二○○六年開始修復,也首次亮相。
修復中發現「畫中畫」最讓人驚奇。如陳澄波家屬去年捐給北美館的靜物油畫《紅與白》,經X光檢視,發現底圖竟然有裸女!另一位前輩藝術家何德來一九五○年的油畫《終戰》,更是疊了三層的「畫中畫」,第一層是靜物,第二層是男人肖像,第三層才是《終戰》。
而謝國鏞一九六○年代的油畫《安平古塋》更有趣,裱框卸下來後,發現畫布背面竟有一幅人物畫!北美館典藏組長張麗莉笑稱這真是「買一送一」。這人物畫的主角看似勞工、也像軍人,張麗莉說,這幅人物畫與另一位「礦工畫家」洪瑞麟的畫風有些相似,「謝國鏞與洪瑞麟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可能有受到影響,甚至這幅人物畫是不是謝國鏞所畫,目前都無法確定。」
搶救藝術品依靠修復師的專業與巧手。何德來一九六一年至一九七六年間的油畫《星夜》,藍色背景有白色星光點點。何德來在畫布背面以日文寫字,大意說:「掛畫時,可配合場地,上、下、左、右皆可放。」然而這件作品的左上角出現一個破洞,修復師利用原本的畫布纖維加以編織修補好洞口,平整得看不出任何破綻。
原本中山堂典藏的卅八件膠彩也在展出之列,除了《鬥雞》是台南旅日畫家陳永森畫作,其他卅七件可能是一九二九年為了慶祝昭和天皇登基,當時台北市役所(相當於今日台北市政府)大量買的日本藝術家畫作。
張麗莉表示,這批作品還有許多未知的歷史密碼,但這批作品的裝裱極具時代特色,是了解當時裝裱形式的重要參考。裝裱方式都是在木框上張貼空白畫絹,而後交由畫家繪製,隨後在木框上襯貼綾料,最後裝上黑漆外框,「是戰前很普遍的裝裱材料,而且是很標準化的量產形式。」
北美館修復室 年底將啟用
北美館目前館藏有四千多件,當中不少是前輩藝術家的作品,年代久遠加上保存環境不佳,許多作品已「花容失色」。過去北美館多委外修復,十多年來不斷爭取能擁有館方修復師,去年三月終於聘得修復師羅鴻文成為典藏組成員。今年將成立修復室,年底啟用。
一九九八年到一九九九年,北美館為配合日本靜岡縣立美術館舉辦「東亞的油畫之誕生與開展」展覽,委託日本專家修復,有陳澄波、張義雄、廖繼春、李石樵、劉啟祥、洪瑞麟六件作品,也開啟北美館藏赴國外修復的先例。
台灣修復人才培育起步晚,過去都是修復師自行到義大利、西班牙、日本等有深厚修復經驗的國家學習。北美館長年與林煥盛、徐明景、張元鳳、陳鴻興以及郭江宋修復工作室、正修科技大學以及三間文物維護室合作。
一九九九年台南藝術大學成立古物維護研究所,台灣才開始培育本土修復人才,羅鴻文是第二屆學生,專長為水彩、版畫等紙類作品和攝影,二○○六年起在台灣文學館擔任修復師,目前還在台科大博士班就讀。
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