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上一次來到三峽,差不多是二十年前,那時知道的三峽就是李梅樹、祖師廟,印象三峽就是李梅樹畫筆下河邊浣衣、流水綠意景象。這次再來到三峽,雖沒有機會細細走訪,然而二十年的變化無庸置疑,必然是顯而易見。經由在地人的眼光之下,我有幸重新認識三峽,同時看見一股守護家鄉的熱情。
這天,我們來到三峽,在甘樂文創舉辦「文化創意產業中長期發展策略計畫」說明會。出席的有新北市政府文化局、臺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三角湧文化協進會、臺灣藝術生活化教育學會、李梅樹紀念館、荒野保護協會、茶山房甘樂文創、三鶯社區大學等單位,及其他文化藝術相關工作者。
一開始,大家主要針對文化創意產業議題,從各自的角度出發發言。李梅樹紀念館館長李景文說,他對文創產的感觸良多,「一張畫(李梅樹畫作)不能賣,只能尋求其他管道,自己走入社區行銷,」這樣的方式雖然辛苦,但是他也還能樂在其中。李景文也提到,文建會邀展都邀公部門單位,沒有邀私人館,希望文建會能擴大邀請,也建議都發局能夠補助店面租金,協助三峽特色產業發展。
插畫家張又然老師,是將三峽「異鄉變故鄉」的移居客,近年開始收集三峽的故事,對於三峽的故事是什麼仍然感到困惑,是李梅樹、藍染,還是祖師廟?他也提出一個供大家一同思考的觀點:三峽人如何看在地美學?張又然認為,唯有從關懷周遭人文、環境出發,一步步從基礎面奠上來的東西才是紮實的。他舉例說明,「噴除草劑的阿伯,如果他能夠思考人的基本感受,是不是還會噴除草劑?」
三峽老街是遊客到三峽必遊之地,經過政府大刀闊斧整建的老街,實際又是什麼風貌?甘樂文創林峻丞直言不諱地說:「三峽老街我們可以預期它晚景淒涼,因為沒有文化。」三角湧文化協進會林三德則說:「老街租金太高,藝術家、文史工作者只能躲在巷子內,要有多一些在地特色商品進駐,如果沒有特色進來,最後淪為美食街,全台都一樣。」
林三德另外提到,希望文化局等公部門於參訪行程禮品採購上,可以多考量地方特色商品,協助地方行銷。
會中不管大家的著眼點為何,言談之中可以感受到大家對三峽的深深認同與濃厚情感,對於三峽迷人的山水、動人的藝術文化,不斷表露嚮往疼愛之情,期盼三峽的未來更美好。
然而究竟該如何做,才能匯聚這股情感成為向前走的巨大力量?林峻丞認為,「在地文化、觀光、農業,三峽應該資源整合,成為盟友,才能產生力量,成為不同,必須地方自發帶動,告訴公部門我們要什麼,文化局是輔助,」林峻丞並說,「文創產的重點是執行,果斷執行力才是重要的。」
結盟的想法獲得在場多數人認同,荒野保護協會吳佩怡即表示,人多idea也多,可以發揮有效的力量。或許以往「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大家憑藉著對三峽的情感和對更好生活的期待,在三峽各個角落獨自奮鬥,而今若能轉變成「兄弟爬山一起努力」,找出交集與結合資源,內聚力量、互相支援,可以有一個更鮮明有效且不浪費資源的三峽發展方向與做法。
這場「文化創意產業中長期發展策略計畫」說明會,最大的目地,原本就是希望了解地方的想法與困境,找出公部門與地方可以共同合作、互相支援之處,同時也達到地方之間的溝通與共識。會中大家懇切的發言,希望能夠促發與會者更多的思考,如公部門與地方之間、地方與地方之間,如何互為協力、彼此合作;地方如何盤點資源,清晰事項的重點與優先順序。臺灣城鄉特色發展協會許主冠老師提醒,「可行範圍發展的事情要先清楚,只有社區才清楚自己要什麼,清楚之後才知道去要什麼。」
「要什麼」確實非常重要,社區常期盼公部門的協助,或感嘆公部門的不協助,許多時候,更大的事實是「公部門不清楚社區要的是什麼」或是「缺乏整體的藍圖想像」,能夠清楚社區要什麼,是寫計畫之前重要的功課。
地方發展是恆久的課題,也是耐力考驗的持久戰,這場會議為三峽地區藝術文史工作者開啟整合的大門,期盼看到後續的發酵,真正凝聚三峽內部力量,創造三峽美好的未來。
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