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國寶 李梅樹

首頁 關於李畫伯 作品線上觀 清水祖師廟 相關聯報導
依年代分類 依出處分類 依作者分類
謝小韞:花博彰顯生命最細微的美
6000多場藝文展演 凸顯臺灣文化能量
潘罡|旺報/藝文新聞∣2010年11月17日
  上海世博動用了4000億人民幣的預算,合計142棟展館,期間共舉辦了兩萬多場藝文展演活動。而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動支的預算近100億台幣,14棟展館,規模與上海世博有相當之差距。然而花博舉辦期間,臺北市文化局策畫了一系列展演活動,加上開放民間團體報名襄助,合計超過6000場以上藝文表演,相對凸顯了臺北乃至臺灣的文化能量。

城市發展力量

  在短短兩年間,臺北市接連舉辦了聽障奧運、國際花博兩個國際大型活動,對臺北市文化局局長謝小韞而言,最大的感受是:「北市府團隊在這麼短時間中馬不停蹄密集操兵,箇中辛苦不足為外人道,但也讓行政部門累積了更大的能量。」謝小韞指出,臺灣國際地位特殊,能爭取大型國際活動在臺舉辦殊為不易,因此對政府部門而言,這些活動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而北市府團隊成功地把聽障奧運、花博轉化為政府組織進步的動力,也代表臺北城市發展的力量。

  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對這塊土地所帶來的意義,謝小韞以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詩集《漂鳥集》中的一段詩句做為形容:上帝希望,如果我們感受到祂的存在並予以回應,是為了祂賜給我們的花朵,而不是為了太陽和土地。

  謝小韞表示,花卉博覽會目的就在於彰顯這些生命中最細微的美麗,帶給民眾的是生活美學的涵養,也是城市景觀的願景。

閒適生活美學

  今年上海世博會期間,謝小韞因為臺北與上海的文化交流,數度前往世博會參訪。謝小韞指出,北市府團隊有了聽障奧運、花博的經驗後,更了解大型國際活動舉辦的困難程度,因此她對北京、上海市政府極為欽佩。但和奧運、世博相比,花博某種程度更凸顯臺灣的文化特色。謝小韞指出,曾有大陸文學家看到臺北家家戶戶都有盆栽,露出不敢相信的表情。「這當中有我們的生活美學,我們展現了一種閒適、自在的生命自信力和從容的生活態度。」

  花博舉辦期間,所有園區合計6000多場次的展演,其中3000多場是由北市文化局主導,其餘來自原住民委員會、客家委員會等政府部門協助和民間自發參與。14棟展館中有8棟是利用既有館舍重新整修,各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如臺北故事館本身就是臺灣百年仕紳家族所居住的宅邸典型,融合了英國都鐸和新古典主義風格,還有美輪美奐的英式鄉村庭園。

  在花博團隊打造下,臺北故事館成了現代民眾所嚮往的「祕密花園」。民眾走進故事館,彷彿搭乘時光機回到百年前的臺灣,品味那個時代的時尚生活,有古色古香的山葉鋼琴、維多利亞風格的法式沙發、20世紀初手工打造的Tiffany彩繪玻璃鑲嵌桌燈等骨董家具和裝飾,牆上掛著李梅樹、康有為、徐世昌、吳昌碩等人的書畫真跡。而英式鄉村庭園中擺放了藝術家蒲添生的雕塑作品「春之光」,室內桌上擺了一套以「花色蝶舞」為題的精緻骨瓷茶具組,在在呈現自然庭園所散發的優雅沉靜如何融入庶民生活之中。

文化創新能量

  在精緻藝文方面,臺北市立美術館也從10月起,接連推出「白駒過隙,山動水行:劉國松作品展」、「永遠的他鄉:高更特展」、「篠山紀信攝影展」、「從狂狷豪邁到絢麗色彩:丁雄泉個展」、「莫內花園:印象派巨匠莫內特展」等展覽。舞蝶館的定目劇輪演,堪稱是臺灣少見的創舉,從11月6日起,分別是原舞者和屏風表演班聯手打造的《百合戀》;舞鈴劇場和繪圖家幾米的《秘密花開了》以及優人神鼓劇場的《花蕊渡河》,每天3場演出,藉由這些馳名國際團隊來驗證臺灣的文化創新能量。

  在通俗展演方面,大佳河濱公園所搭建的行動巨蛋,成為嘉年華與流行音樂的展示場,6日由歌手丁噹和強辯樂團打頭陣,揭開「花博流行音樂祭」的序幕。行動巨蛋的展演每周更換不同主題,每天4場演出,來自全國各地的團隊將在此展技長達半年之久。百藝廣場匯集臺灣民俗與傳統藝術,由明華園所策畫的《花神醮》、《牡丹花神》為主軸,以流動劇場打破傳統鏡框式舞臺表演模式,並融和舞蹈、音樂和歌仔戲元素,另有民俗技藝團、果雕名家的現場表演。

  「生活美學的形塑,城市景觀的再造,花博結束後,將持續發揮潛移默化的影響。」謝小韞強調,事實上,北市府團隊早在花博揭幕前,就從各方面致力打造更理想的城市生活環境,如都發局所推出的閒置、廢棄空間美化,至今已經把相當於6個大安森林公園面積的荒廢地,改造成散布於大街小巷的景觀綠地。花博不只是曇花一現的絢爛,而是對臺灣未來優質生活的宣誓。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