鈔票的價值隨著時代不同而有天壤之別。國民政府遷台之後,由於通貨膨脹嚴重,「有段時間,台灣銀行甚至來不及印鈔票,天天發本票,面額曾高達一百萬元。」台銀人力資源處副處長顏世餘細數早年印鈔的故事。
幣制改革 舊幣一夕變紙
台幣最早可以追溯到一八九九年九月,「台灣銀行株式會社」在台發行第一張紙鈔,面額壹圓的「龍鳳銀券」,採直式印刷,正面是鳳凰圖案,大日本帝國政府印刷局承印。
一九四九年六月,時任省府財政廳長的嚴家淦提出幣制改革,以四萬元舊台幣兌一元新台幣。由於舊台幣一夕變壁紙,有人大賺,有人大虧,這段時期的惡性通貨膨脹令許多人終生難忘。
「油炸脆散子,每支八千元,要買要快啊!」台幣改革前夕,物價漲得又快又急,文史工作者莊永明說:「光復初期,這類零食每支才一、二毛錢,短短幾年上漲了四萬至八萬倍,物價暴漲對老百姓的生活衝擊很大。」
物價暴漲 達四至八萬倍
知名雕塑家蒲添生在一九四九年完成孫中山的銅像。莊永明說,「蒲添生最初創作這尊雕像時,製作費預估二十萬元舊台幣,不料開始動工後碰上幣制改革,二十萬元舊台幣只換到五元新台幣。」後來透過民間募款,才湊足款項完成這尊銅像。
光復之後,國民政府拆除台灣神社改建為圓山飯店,知名畫家李梅樹希望標下台灣神社前花岡岩鳥居做為重修三峽祖師廟的建材。李梅樹之子、目前擔任李梅樹紀念館館長的李景暘指出, 「當初那批花岡岩鳥居要價高達舊台幣五千多萬元,實在太貴了,剛好碰到幣制改革,後來只花費新台幣一千多元。」目前這些花岡石柱安置在祖師廟中殿,上面刻有于右任等人撰寫詩詞。
發行壟斷 台銀獨門生意
一九六八年,中央銀行收回鈔券發行權前,很長一段時間,發行台幣還是台銀的「獨門生意」。中國輸出入銀行理事主席李勝彥回憶,以往台銀總經理每年要到省議會備詢,有個例行任務是在印有「台灣銀行總經理」大印的紙鈔上簽名,拿到限量版簽名紙鈔,被省議員視為「交情夠」的象徵。
而央行雖然拿回發行權,但此後長達三十二年,鈔券上仍印著「臺灣銀行」,多數人依舊以為,新台幣是由台銀發行。直到二千年開始,鈔券上才印上中央銀行的字樣,總算完成「正名」任務。
一九七五年信用卡的引進,讓台灣進入電子貨幣時代。中信金副董事長羅聯福指出,「信用卡最初由董事長辜濂松引進,當時卡片上都有相片為證,以防盜刷。」隨著信用卡的普及,偽卡問題層出不窮,也讓銀行防不勝防。
卡債風暴 惡性競爭肇禍
一九九○年,政府開放新銀行設立,信用卡正式進入戰國時代,然而,惡性競爭也種下惡果,造成嚴重的卡債風暴。羅聯福說,「卡債風暴後,政府把多功能支付工具再度導回純貨幣概念,甚至於從信用卡轉為更保守的簽帳卡。」
不過,「未來仍是非貨幣支付工具的時代,金錢的概念將從實體世界走到虛擬世界、從卡片走到非卡片、從接觸式走到非接觸式。」羅聯福預期,不論手機或手錶,只要有晶片,都可當支付工具。
百年來,從日治時期銀圓券,經歷了舊台幣到新台幣,再到最新電子貨幣,鈔券的設計從偉人領袖到臺灣特有的梅花鹿、帝雉及櫻花鉤吻鮭,甚至棒球,種種變化正是百年來台灣政經變革的縮影。
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