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國寶 李梅樹

首頁 關於李畫伯 作品線上觀 清水祖師廟 相關聯報導
依年代分類 依出處分類 依作者分類
《專家漫談》
從秋拍結果透視藝市
黃河|工商時報/藝術投資∣2008年12月5日
  華人藝術市場剛起步,即遭逢金融風暴。不過在眾家拍賣公司努力下,依然展現驚人毅力。就蘇富比及佳士得秋拍結果,整理歸納之現象如下:

  一、拍品預估價位已下修2成,為因應市場氛圍,委託藏家對國際拍賣公司的信心,顯現在預估價上(本土則不然)。具國際市場特性及管道,品質與聲譽有保障,委託者較願降低價格,提高成交率。

  二、實力畫家持續走強,中國當代畫家張曉剛及蔡國強,作品依然能保住高價,他們就好比是台灣本土畫家廖繼春與陳澄波。

  三、華人藝術作品回流,國外藏家紛紛將早期收藏的華人作品(如趙無極、丁雄泉、陳蔭羆、王濟遠、席德進)拋售。

  如以趙無極為例,他在50年代即揚名於國際藝壇,價格凌駕同期、同儕之歐美畫家(如蘇拉吉、哈同)多倍,脫離國際行情。可惜原本為國際普遍收藏,轉而成為華人區域性單一收藏。

  四、挖掘新秀應是畫廊的事。許多亞洲當代畫家(如村上隆、奈良美智、松浦浩之)受國際市場看好,拍賣公司轉為捧剛嶄露頭角之新進。開發新畫家本屬畫廊工作,拍賣公司應以藏家轉換路線或財務需求提供交流平台,即二手市場,不必以發掘新秀為己任。

  五、亞洲藏家趨於理性,作品會幫畫家說話。秋拍上可見如陳進、 李梅樹等台灣大師級畫家作品,可惜面對國際市場,拍賣公司或藏家皆應知己知彼、善於衡量,因為即使是好畫家,但若作品不夠精,也無法免於流標的命運。

  一場成功的拍賣定義在於,好作品得好價錢,海外遺珠得以重見天日。拍賣會絕對不是藏家買進作品的唯一管道;拍賣價格也不是畫價的指南針。畢竟拍場有太多偶發因素,在投機型買盤逐漸遠離之後,正是收藏型藏家買進精品的好時機。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