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國寶 李梅樹

首頁 關於李畫伯 作品線上觀 清水祖師廟 相關聯報導
依年代分類 依出處分類 依作者分類
民間美術館 活化地方文化
趙瑜婷|國語日報∣2008年4月27日
  在畫家李梅樹的作品「嬉水」中,少女低頭踢動腳下的溪水,沾溼的裙襬閃動層層光影,這幅二十多年前的畫作,如今看來仍充滿陽光的氣息。「畫中主角等一下還會走出來呵!」李梅樹紀念館導覽員向參觀的兒童介紹。「真的嗎?」「不可能吧!」兒童很疑惑,直到一名優雅婦人出現,大家驚訝的對照,發現她容貌雖然多了歲月的痕跡,但神韻未曾改變。

  李梅樹透過畫筆,帶領大家回到他所熱愛的家鄉--臺北縣三峽,那裡有清澈的溪流和純樸的鄉間生活。負責導覽的正是李梅樹的小兒子李景文,他指著畫作「清溪浣衣」說:「這條溪邊又叫做『廣播電臺』,因為婦女一邊洗衣服,還一邊聊八卦,聯絡感情!」當地安溪國小學生覺得好玩又親切,因為自己的奶奶可能是其中的一員。

  楊三郎的藝術資源同樣回饋故鄉,在臺北縣永和市成立楊三郎美術館。楊三郎的孫子楊啟明說,爺爺對他在藝術上最大的影響是「to be there」,也就是親自到現場臨摹,即使天氣嚴寒,手都凍僵了,為了將感覺放進畫作,仍堅持下去。他認為,私人美術館讓民眾更能體會畫家創作精神,並見證那個時代藝術運動下的心靈和堅持,更進一步成為藝術家研究中心。

  「文化是大家共有的,應該地方化、居民化!」臺北藝術大學教授呂理政說,大英博物館將世界各地珍寶集中收藏,已經過時,讓文化資產重回原地,除了見證土地歷史,還讓藝術欣賞更多元。

  「最重要的是,民間美術館應連結在地的風土民情,才會有特色。」鴻禧美術館館長廖桂英說。在美國的民間美術館,當地居民以擔任展館義工為榮,但在臺灣鄉鎮,藝術和生活連結不大,居民看不懂更不想進來,反倒成為民間美術館經營的難題。

  朱銘美術館八年多前剛創立時,定位為國際級專業美術館,並沒想到要與社區有緊密互動。但開館後,當地居民就算憑證免費參觀,仍不願意進來,因為對從事漁業的居民來說,藝術似乎抽象又遙遠。

  「美術館的使命是推動雕塑教育及兒童美術教育,連社區都無法認同,建館就失去意義!」朱銘美術館副執行長馬幼娟回憶,當時館方改由社區的藝術推廣作起,藝術資源也優先分配給鄰近居民和學校。

  在缺乏資源補助和行銷人才下,私人美術館近年經營越來越困難。楊三郎美術館目前休館,李梅樹美術館因支付高額的畫作修復費,左支右絀。

  「政府除了提供補助外,更重要的是資源整合,作更好的文化行銷!」馬幼娟說,政府握有交通、觀光、建設資源及預算,其實可組成專業團隊,傾聽每個美術館不同的問題,讓地處偏遠的文化館能發揮更大的功能。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