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國寶 李梅樹

首頁 關於李畫伯 作品線上觀 清水祖師廟 相關聯報導
依年代分類 依出處分類 依作者分類
藝文筆記簿
藝界顛峰 演繹台灣美術家風範
陳金萬|新台灣周刊/文化視窗∣2007年6月21日(第587期)
由獨立製片黃明川負責統籌企畫的【藝界顛峰─台灣前輩美術家】紀錄片,呈現台灣前輩美術家顏水龍、廖德政、林葆家、李梅樹及陳雲程五人的身影及作品精華,是一部難得的影音紀錄人文教材。

  文建會委託黃明川電影工作室製作【藝界顛峰─台灣前輩美術家】,將顏水龍、廖德政、林葆家、李梅樹及陳雲程五位國寶級美術家,以人文傳記的紀錄片形式,呈現台灣早期美術家的身影及作品精華,使其受到時代壓抑仍堅持理想、創作不輟的歷程,能以影音的方式再現於世人眼前,並躍上電視螢幕的舞台。獨立製片黃明川表示,二○○七年將是台灣前輩美術家的DVD年或電視年,因為他們以前沒有什麼機會可以在螢幕上出現,而今年是一個新的開始。

 紀錄片 黃明川統籌製作

  先前文建會與雄獅美術合作共出版了五十位台灣前輩美術家的專冊,使許多日治時期即著手創作的近代美術開拓先鋒的史蹟重現藝壇,有機會站在一個比較持平客觀的位置,與後面才來的外省美術家一同接受藝術評論的檢驗。他們大多經歷過國民黨政府的高壓統治,在沒有創作自由的環境中持續創作,並長期受到「揚中抑台、抗日反共」的文化政策打壓,默默承受孤獨創作的艱辛歷程。

  這五部以台灣藝術史角度擘畫的紀錄片,負責統籌企畫的製作人黃明川,在有限的篇幅之中,其實不想介入太過複雜的政治歷史因素,以免影響到藝術主軸的呈現,但是當遇見這些問題的時候,黃明川表示,只有用「無我」的態度,才能比較客觀的處理事情。即使如此,要在短短的二十五分鐘之內,呈現台灣前輩美術家精彩的一生,有時還是無可迴避政治環境對他們的影響。

 陳雲程 狂雲草書攀巔峰

  草書大師陳雲程即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他原是前清秀才的書香門第,在遭逢二二八事件後,為了避險而失去煙酒公賣局的主任工作,窮困潦倒一陣子,最後還是在友人的幫助下,才覓得大學工友一職,蝸居在十坪大的師大宿舍。吸納中日兩國書法精髓的陳雲程,在四周堆滿書卷的狹小空間,揮毫創作數十戴。先前的水墨書法都是新住民的天下,直到書法史研究者鄭進發,一九九五年開始走訪台灣本土書法家,並於《雄獅美術》月刊的第一篇書法專欄介紹他的作品,他的名聲才開始傳揚開來。陳雲程到了九十五歲才在北美館舉辦他的第一次個展,並在後續的創作中返璞歸真,再創「狂雲」草書的藝界顛峰。

 廖德政 畫出心靈的詩情

  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家屬廖德政,憑著東京美校出身的真功夫,在一九五一年的第六屆省展,即以油畫作品「清秋」獲選主席獎第一名,但是至今行蹤成謎的父親及事件平靜後遭到通緝逃亡的三弟,使廖德政一家如同驚弓之鳥,想要遠離政治是非圈,做個單純而沒有聲音的人。廖德政藉由此畫來隱喻他對自由世界的嚮往,使此畫擺脫田園派寫實主義慣常的風景觀,創出心靈與寫生交織的風物詩情。這份隱藏在作者心中多年的秘密,一直到解嚴之後,他才公諸於世。廖德政的油畫刻意追求內心世界的安寧平靜,片中對於他如何呈現台灣風景特有的溫度及溼度,有精彩的描述。

 顏水龍 稱台灣工藝之父

  早年留日、留法,接受過正統古典學院訓練的顏水龍,不同於其他前輩美術家,對平民百姓生活之美特別關注,他認為藝術的可貴在於與生活打成一片,因此他以畫家的身分參與了實用物品、傳統工藝和公共景觀的設計,圓山劍潭公園的馬賽克景觀即是他的知名代表作。顏水龍在一九七三年返台,跑遍全國各地調查工藝資源,他曾從事台灣手工藝的研發,並任職於多所大專院校,作育英才無數,為台灣設計界、產業界、工藝教學上,奠立堅實基礎,堪稱為台灣工藝之父。此外,顏水龍長年在原住民畫作中深耕,片中重現顏水龍當年在大武山下的作畫場景,以及他為「三地門小姐」作畫的互動情誼,誠摯、深刻而感人。

 李梅樹 家人入畫成趣點

  以人像畫見長的李梅樹,每一張畫都真實的刻畫當代女性面相,從具象的服裝、髮型、肢體動作、背景道具,到抽象的當代女性特質,沒有一幅作品是在表達相同的情感。影片呈現李梅樹多以家人為模特兒的創作歷程和趣味,這些作品至今仍深深地維繫李氏家族的團聚,進而影響他們創設「李梅樹紀念館」,在三峽鎮成為一個重要的觀光景點。從一九四七年重建至今,仍未完工的三峽祖師廟,是李梅樹集合全台各地寺廟建築及雕刻好手共同參與的跨世紀代表作,他企圖為台灣即將失傳的民間手藝留下美好的成果,但卻在一九八三年,因祖師廟前興建陸橋的設計偏差,造成整體景觀的破壞,李梅樹阻止無效,憤而病逝於台大醫院。

 林葆家 用心燒出台灣陶

  林葆家這位台灣現代陶藝先驅,早年赴日習醫,中途轉向學習陶藝,返台後致力於台灣陶藝發展和培育創作人才,貢獻所學於台灣陶瓷產業與現代陶藝的奠基工作,是戰後台灣本土陶藝歷史發展的見證人。片中呈現他以科學研究的精神,探討坯土與釉藥的奧秘,並推廣陶藝生活化的工作,一心想用台灣的土,燒出台灣的陶,即使經過兩次創業失敗,也沒有改變他的心志,仍然運用他的專業,來維持他的創作。一九八九年元旦,國立歷史博物館邀請展出,他擬定了「青瓷系列」近百件作品公諸同好,作為他詮釋「新古典」美學觀,從「傳統中創新」的深化表現示範。

 拍與製 優秀團隊費心作

  黃明川為了使【藝界顛峰─台灣前輩美術家】系列紀錄片,能夠呈現藝術家特有的質感,結合了許純僖、江國梁、劉建偉、黃思嘉、李志薔五位優秀導演及其技術團隊,以HDV十六比九高畫質數位影像進行拍攝。為了要表現出藝術家不同於他人的味道,他會要求導演在光線的飽和度上作變化,以呈現不同的色調和質感。例如,在拍攝書法家陳雲程的時候,李志薔保留了陰影的部分不作曝光,讓暗層的陰影呈現出水墨般的味道;劉建偉在拍攝陶藝先驅林葆家的部分,則會加大光線來呈現如同釉面般細緻的情調,這些細微的光影變化恐怕要等眼尖的觀眾,五部都看完才能體會得到。

  【單車上路】的電影導演李志薔表示,從台灣前輩美術家豐富的創作歷程,讓他們學習到創作的理想和熱情,所以儘管拍攝的過程並不順遂,他們依然是全心的投入。他認為拍攝前輩美術家就像是在「向時間下戰帖」,工作人員為了拍攝高齡一○二歲的陳雲程,再次提筆揮毫的英姿,足足在他家磨了三天才拍到這個珍貴鏡頭。為了兼顧藝術史、被拍攝者家屬、學生及現代影視的節奏等多種考量,他們是煞費苦心去精心製作這部影片,希望未來在電視播出之後,能在學校得到更多的回響。

 看影片 公視周五晚上播

  公視節目製作人馮賢賢表示,她對藝術很有興趣,但是她對台灣前輩美術家很不了解,透過這部影片讓她了解過去政治控制對藝術的影響,以及這些藝術家對這時代精彩的回應。她很敬佩黃明川導演以他個人的力量,把解嚴後台灣前衛藝術發展最重要的十年紀錄下來,現在他要往更早以前的藝術領域進行紀錄,這將會是更為艱辛,也更為重大的文化工程。同樣規格的紀錄片別人可能要多花三倍的時間製作,她建議主管機關讓黃明川有更充裕的時間和經費進行製作,可以將片長由半小時延長為一小時,另外,她也建議文建會和教育部一起合作,把這系列影片當作學校的藝術人文教材來推廣。

  黃明川則感謝公共電視對藝術家紀錄片的支持,因為公視對【藝界顛峰─台灣前輩美術家】系列紀錄片的協助播映,使家屬更樂於提供他們的老照片、家庭錄影帶及其他文獻資料,來豐富影片的內容。黃明川有感於台灣前輩美術家逐漸凋零,如果早在十年前進行紀錄效果一定更好,現在能作的努力就是搶拍尚在人世的美術家,搶救那些尚未佚失的文史資料,建立以台灣為主體的文化詮釋觀點,為後人留下影音紀錄的人文教材。他呼籲大家晚上不要只記得看政論節目,星期五晚上記得收看公視的「紀錄觀點」。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