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百年前的老街房屋一間間倒塌、破敗、漏水,在文建會補助下,台北縣三峽老街終於在3年前開始積極復建。3年下來、花了3億,全新展現當年巴洛克建築風采的三峽老街,終於在2007年2月10日這一天正式開張。負責整條老街重建設計工程的建築師徐裕健說:「全新的三峽老街,有著空間精靈在裡頭。」
三峽老街可說是全台灣保存街道最長、最完善、也最美的一條老街。從西元1700年間先民從中國福建安溪遷入三峽以來,三峽地區就以茶葉、樟木、製炭、染布等等產業為基礎不斷興盛﹔一直要到1895年間因為三峽地區抗日,整條老街遭到日軍焚毀,這才短暫沒落了下來。但很快的,三峽人於1916年間就以更美的巴洛克建築風格蓋起現今這條老街。
三峽李梅樹紀念館館長李景光說,當年老街,處處都是優美的人文藝術味,甚至道路中間還有柴車道,意即當年三峽,是一個同時結合興盛產業與人文藝術建築的繁華地區。
可惜的是,隨著年代久遠、傳統產業沒落,再加上民國60年間三峽地區都市計劃公告實施,這批整整96棟街屋的老街一度面臨被拆除命運。台北縣政府住宅及城鄉發展局都市設計課陳冠華表示,所幸後來因為部分居民與文化界人士極力爭取,三峽老街這才保存了下來,但也因為年代久遠,這些老街許多都已開始漏水、甚至倒塌,因此隨後在文建會、縣政府與鎮公所共同努力下,積極整建。
許多的古蹟或老街,往往在經過重新整建都變得很「新」,完全失去老街味道,三峽老街這次整建,雖然少部份看起來還是很新,但大部份都可看出整建團隊在復舊上的確做了努力,更特別的是,負責這次整建三峽老街的建築師徐裕健說,全新的三峽老街,還有「空間精靈」在裡頭。
徐裕健說,許多的老建築,如果沒有專家導覽解說,往往會讓人看不到老街之美,那就是因為少了「空間精靈」。但三峽老街在整建時,除了要用「空間寫歷史」之外,還要讓遊客來到這裡,就算沒人解說也能看到老街的美,甚至還要讓遊客可以「摸到」、「感覺到」,建立遊客的「環境記憶」,進而達成老建築帶來的文化教養與公共美學。
曾經有過新竹湖口老街、萬華剝皮寮老街、台北賓館等古蹟復建經驗的徐裕健說,這次三峽老街整建花了3年時間,就是因為花了很多時間在塑造這些空間精靈。例如從一踏進老街街口,就可在地板上看到當年三峽老街的興衰與抗日史等史蹟介紹,走入之後,抬頭看看騎樓上的燈罩,那每一個燈罩都是請老師傅找出當年的模具、重新依原樣打造而成,而這過程,除了打造出原樣的燈罩外,還進一步喚醒了老師傅的歷史感情與老技藝的傳承。
另外可以摸摸紅磚、牆壁,那每一片紅磚,都是刻意請老師傅將其弄舊,而且紅磚與紅磚間的混凝土還故意弄得很不平整,那就是當年的原樣。此外,整個街道的水溝蓋上,都印有三峽舊名「三角湧」與其他多種圖案,那每一種圖案,幾乎都來自李梅樹紀念館的收藏複製。
另外,幾乎每一棟建築的外觀,也都參考李梅樹紀念館的收藏,有圖樣的,就100%依原樣複製回來,沒有圖樣的,就盡量推究當年的樣式復舊回來,而且幾乎每棟建築、每個燈罩、每面牆壁……都有著各自的獨特性,很多都不相同,不刻意講求一致。徐裕健說,那是因為「文化的精髓原本就是多元化」。
如果要說全新的三峽老街有什麼可惜的地方,第一就是走進之後,幾乎每棟屋子前都有一大條嶄新的黃銅排水管,看起來非常突兀。徐裕健表示,這一點的確可惜,這主要因為三峽老街許多房屋都已經太過老舊,而這黃銅排水管後的磚牆裡是原本的排水管,而且是「陶管」,這麼多年下來,這些陶管早已破碎,因此最後他的做法是將原本的陶管洞中打入鋼筋,除了加強結構,也維持了外觀,但為了解決排水問題,所以只好加黃銅管,而這黃銅管確實讓他想了很久也沒辦法找到更適合的方式﹔但好處是,居民真的非常感謝現在不漏水了、結構也加強了,甚至讓老街的房價一舉漲了3倍。
另一個可惜之處,就是目前老街整建的只是外觀,但內部的精神沒有一起復舊。徐裕健說,真的時間太短了!因此目前整建的只是老屋子的外觀,內部空間沒有時間一起整建,另外更重要的是,甚至沒有時間與居民討論整個老街文化與內涵的復甦。
也因此,儘管現在老街很美,但很可惜全部96棟街屋共有60多家的商店,但卻大部份商店的商品都很「新」,都有點像。但在這些新與像之中,仍有部份很不一樣的店可以發掘。
另一個最可惜的部份,就是當重建後的三峽老街漂漂亮亮、風光開幕的同時,一旁被喻為國寶級的藝術殿堂「清水祖師廟」廟門前卻髒亂不堪,儘管這是許多外國觀光客都會特地前來的重要景點,縣政府與鎮公所卻放任其破壞三峽的印象,非常可惜。
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