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國寶 李梅樹

首頁 關於李畫伯 作品線上觀 清水祖師廟 相關聯報導
依年代分類 依出處分類 依作者分類
環境任我行
蘭嶼的未來練習曲
楊蕙萍、陳添寶|公共電視/我們的島367集∣2006年8月21日
  「你看看那兩隻黑冠麻鷺,現在展翅了,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喔!牠們正在陽光下曬曬翅膀呢!這情況在學校很少見」黃有評教授指著鏡頭前兩隻黑冠麻鷺這麼說。如果您認為他是生態觀察者或教授生物學,那答案可能讓您失望了,這個熟悉動植物的老師,是資訊系教授。

  觀察動植物和環境,或許我們是每個人的興趣,但是如果能夠具體化呈現,甚至研發出一套載具,實際影響專業領域者,這就令人刮目相看了。

  黃有評指導的團隊,做的就是這麼一件和資訊看起來八竿子打不著的工作。

  帶著筆記型電腦和相機,黃有評來到台北市植物園,每個蟲鳴鳥叫,樹間跳躍的身影都是他捕捉的對象。

  「那隻是五色鳥,牠習慣在樹幹裡築巢,假設我不知道牠體型沒關係,我就可以打開筆記型電腦或PDA,鍵入我觀察到的特徵,然後搜尋比對可能的結果」。黃有評邊操作邊說明。

  把圖書查詢的概念運用現代科技數位概念,黃有評和他的學生建置了國內第一套鳥類數位平台系統,提供不懂動植物或想馬上了解的民眾,一種迅速解答的途徑。

  而在三峽李梅樹紀念館,李梅樹的大兒子,今年七十六歲的李景暘,正透過擴音器解說的父親的歷史與畫作,這是他今天的第五場解說,中途沒有喝過一口水,擔任館長的李景光,則是聚精會神的操作PDA和電腦連線作業,這套系統建置了三年多,他正構思如何在有限的記憶體中,加入更多語言無法呈現的內涵。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對動植物生態的認識,是基於好奇,也是增加對人類生存環境的了解,人與自然環境的關係也將重塑。


製作緣由:
  隨時間與觀念的演變,人類和動植物的關係經歷了共生對立,到現在的共存,但過於近距離的接觸觀察,往往又干擾了生物和環境,有沒有方式可以在一定範圍下,既可以貼近自然環境,保持安全距離,又能長遠維繫?

採訪側記:
  在台北市區的大同大學,校園有著林木扶疏的景致。網站裡有一區是學校生態觀察與錄影實況,這大概是一般生物系、森林系或環境相關科系的學生比較關注的議題,但如果說,網頁背後的製作群是資訊系師生,或許您也會跟我一樣,想重新認識這所學校呢! 三峽的李梅樹紀念館,是另外一個跟著科技腳步的藝術文化中心,結合現代化科技導覽,將兩百年歷史的三峽祖師廟,老街與李梅樹作品連結成文化社區,透過軟體與PDA平台,讓傳統的導覽文化,注入活水,也更貼近國際化的腳步。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