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國寶 李梅樹

首頁 關於李畫伯 作品線上觀 清水祖師廟 相關聯報導
依年代分類 依出處分類 依作者分類
劉育東談創意
「創造性文化」更是資產
劉育東∣經濟日報/觀點∣2006年8月8日
  最近一位創業成功的企業家向我提起,他兒時住在有著合院格局以及蝴蝶、蝙蝠等「福」氣圖飾的大甲傳統房子,十分快樂,如今看到傳統建築完全沒落,歐式日式充斥街面,十分感傷,忍不住問「台灣新的傳統建築文化是什麼?」這個看似直接的問題比字面上複雜許多,因為它至少包含了「什麼是台灣傳統建築文化」以及「有人在從事新的傳統創作嗎」?這當然涉及了所有文化中最困難的「歷史」與「創造」的課題。

  台灣雖地處小島,除了來自中國尤其是閩南的傳統外,由於殖民歷史而吸收歐洲與日本的文明,再加上原住民文化,可說是個文化豐富而多元的地方。在充沛的文化傳統中,我們也經歷所有落後國家在追求經濟發展中的痛苦,1980年以前,拆掉了大量的老房子,不論歐式、日式、中式、台式,只要與經濟發展所需的都市規畫有所衝突,一律拆除。更令我們痛心的是,在經濟的發展中,我們的價值觀也淪陷了,「傳統」代表「老化」更代表「落後」,當我們稍有錢,迫不及待把優美的老房子拆掉,造起極醜陋而又廉價的「販厝」。

  1980年代經濟改善以後,我們也像進步國家一般開始保護古蹟。從那時候的國家一級、二級、三級古蹟,到後來省定古蹟、市定古蹟、縣定古蹟等措施,都已深入人心,目前的台灣已建立全民共識,小學生都知道要保存古蹟,也都參加歷史導覽。21世紀初期的台灣,勉強可以算是個「古蹟保存大國」。

  但是,這樣就算是「文化大國」嗎?當我們一方面保存古蹟導覽歷史,另一方面卻只蓋歐式和日式的住宅時,我們有可能是「文化大國」嗎?

  就拿日本來看,他們醉心於「歷史性文化」,同時也致力於「創造性文化」。在歷史文化方面,從唐朝長安帶到日本的文物,幾乎保存得完好如初,大陸西安都找不到那些棋盤、茶几、屏風,只剩下考古出土的陪葬品。奈良的唐代建築,每100年就花10年修復,由於是不易長久保存的木結構,全部解體檢試,將所有老舊構件更新,再組合復原,一方面老房子得以永續存留(西安連一棟唐代長安的建築都沒有留下來),一方面唐代的建築知識,一代傳一代保留至今,也形成文化產業。

  更重要的,在創造性文化方面,唐代的文化雖然達到「藝術發展的最高境界」,但為了適應後人當代的生活,日本人把容易風化的屋瓦「創造」為硬度高的新材料,不易抗風抗震的泥土牆必須「創造」為強度高的新材料,屋內缺乏的衛生設備必須「創造」為抽水馬桶,種種新設計,就為了讓傳統文化可以永遠保留在世人的生活當中。

  由此可見,日本傳統建築不怕改變,不怕沒有停留在歷史的最高境界,一再創作、一再創造,「唐代」得以轉化為「當代」。今天的日本,因重視「歷史性文化」而有無數的唐代建築,也因「創造性文化」而有無數的和式住宅,而且大家都接受和式比洋式貴20%以上的價值。這樣「歷史」與「創造」兼具,才是文化大國。

  文化是資產,我們深信不疑。歷史性的文化仰賴「研究」,焦點是「過去」,創造性的文化仰賴「創作」,焦點在「未來」。台灣不只要有唐代胡旋舞的「研究者」,更要有像林懷民一樣的「創作者」,不只要有青銅器,也要有朱銘;不只要有范寬的山水畫,也要有李梅樹、楊三郎;不只要有王羲之的字,也要有董陽孜;不只要有宋代官窯,也要有法蘭瓷。「歷史性文化」是傳統也是資產,「創造性文化」更是資產。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