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國寶 李梅樹

首頁 關於李畫伯 作品線上觀 清水祖師廟 相關聯報導
依年代分類 依出處分類 依作者分類
台北縣 三峽.新地標
客家文化園區 展現多樣風情
李欣如|宏觀週報/旅遊天地∣2005年10月5日
  位於台北縣三峽鎮的「台北縣客家文化園區」,是目前全台最大的客家文化館,集研究、保存、推廣客家文化等功能於一館。外觀上,以融入客家聚落的圓樓為主體建築,園區內的設置,也真實地展現出客家的常民文化。寬敞明亮的園區規劃有:簡報室、常設展室、特展室、典藏室、研習教室、會議廳、演藝廳、食飯間、店仔等空間。

 .透過藝術 讀出傳統的客家文化

  尚未進入園區前,有不少人被入口處的透雕窗花所深深吸引。細看之後,更發現其中融合了客家文化「晴耕雨讀」、「惜敬字紙」的價值觀、「伯公信仰」的敬天美德,於青銅鑄造的門框藝術品中。

  為呼應園區內豐富的客家文化內涵,公共藝術建築與光線的合作,也散發出層次變化的趣味。大廳裡,飄著台北縣三芝鄉客家聚落的傳統八角風箏,導覽志工林小姐說明,藉由八角風箏的「八卦意象」與象徵「夜晚星空」的圖像融合,能重新塑造出兼具傳統與現代特質的客家意念。值得一提的是,八角風箏翼面上的八卦,為適應台灣的海島型氣候,可以依區域的排風特性調整尾長,是台灣具代表性的客家技藝。

 .認識客家、了解客家從這裡開始

  順著圓形扶梯而上、試著從不同角度欣賞風箏,步伐也正邁向「常設展室」。位於二樓的常設展室以「流動與溝通」為主題,從客家人的語言、產業、信仰…等不同面向,呈現客家的文化內涵。

  為顯示客家人積極勤奮的精神,入口處由「板車」和「打榖機」組合,散發出濃厚的客家農耕意象。陳舊的農具上承載著過往的記憶,而轉動的車輪與滾筒,也猶如客家族群的遷徙過程,散發出淡淡的離鄉之愁。不經意向下看,還可以發現地板上的水波紋路,彷彿是客家族群流動所留下的痕跡,正與客家遷徙的主題相互輝映。

 .經過時間淬煉 客家族群餘韻猶存

  「山歌無唱心無開,大路無行生溜苔」園區以鼓、鋼琴、吉他與電吉他組合的數位方式,讓參觀民眾可以用腳踩著音鍵,唱出自己所屬的特有山歌樂趣。園長張書欽一邊解釋、一邊提醒我們,唱山歌是客家人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客家人不唱山歌,心情就不會開朗,就像路太久沒走,就會長青苔一樣」。

  客家人唱出了歡愉,也舞出了希望。在園區內意外地發現,原來在台灣紅極一時的「雨夜花」及「望春風」等膾炙人口的閩南語歌曲,是由客籍藝術家鄧雨賢所作。而客家流行歌曲的創作,在1960年代,大多改編自日本歌或翻譯閩南語的流行歌。一直到1980年,吳盛智和製作人呂金守兩人才合作,以「無緣」專輯,開創客家流行樂的全新創作之路。

  近年來,耳熟能詳的藝術表演團體、以嬰兒油為創作發想的光環舞集創辦人劉紹爐,也是客家族群的一份子。

  客家族群歷經遷徙、適應社會發展,種種的歷練不但沒有將他們打倒,反而展現出客家人刻苦的精神與生命活力。為凝聚客家族群的向心力,也為了讓各族群了解客家族群的內涵,張書欽與館員也共同規劃一系列的假日活動,「各式各樣的研習活動,讓民眾從做中學」。

 .活絡性的文化園區

  除此之外,張書欽也與鄰近的景點合作,方便民眾只要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就可以一次走訪台北縣客家文化園區、鶯歌陶瓷博物館與李梅樹紀念館。張書欽希望園區能成為最高利用、最有活力的場館,「未來也會與學校合作,發揮漣漪般的擴散效果」,落實族群認同的可能。

  台北縣是全國客家人口最多的縣市,在今年八月才開館的台北縣客家文化園區,入園人次平均一個月已有一萬人。張書欽表示,未來會加強以DIY體驗、創意競賽、兒童夏令營…等活動吸引民眾參與。園區第一次的中秋節,特別與三峽客家協會、鶯歌客屬鄉親會,共同舉辦「月光華華,細妹煮茶」賞月晚會,讓客家歌舞表演與卡拉OK歡唱活動,伴隨參與的民眾度過佳節。

  認識客家文化從這裡開始,「ㄋ一ˇ ㄏㄡˋ」是園區的服務人員對民眾親切的問候;而「ㄗㄢ ㄌㄟˇ ㄌ一ㄠ」則是他們期待再次相見的意思。在園區中享受完認識客家族群的饗宴後,也別忘了以「ㄢ ㄗˇ ㄙㄟ」表達對服務人員最誠摯的感謝喔!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