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國寶 李梅樹

首頁 關於李畫伯 作品線上觀 清水祖師廟 相關聯報導
依年代分類 依出處分類 依作者分類
李梅樹紀念館成立15週年
許私人美術館 一個長久的未來
蘇玲瑤|台灣日報/文化台灣∣2005年6月10日
今年三月,李梅樹紀念館正式掛牌為文建會的地方文化館,擺脫了法令對於私人美術館的諸多侷限,但卻擺脫不了缺乏資源的營運難題。

「開這個紀念館的目的,不是在歌功頌德,而是帶點像宗教情懷,想讓我父親這些畫作不要放堆在倉庫裡,而是把它拿出來,作為教育下一代的文化資產。」

李景光苦笑說,現在縱使他們兄弟倆理想再大,也沒有把握下一代是否能繼續秉持這個理想,只希望還停留在構想階段的前輩畫家美術館、能夠儘快催生,以及能夠保障私人美術館的博物館法、趕快通過。

  「來、來,跟著我走!」一肩背著麥克風,一隻手則忙著招攬鬧成一團的小學生,在這個私人美術館裡,掛名館長的李景光,還得充當解說員。

  「沒辦法,紀念館場地小,一次來幾個班級就擠不下,得錯開,我哥哥帶一批到祖師廟去導覽,我留另一批在館內說明。」說著,弟弟李景文從透視法開始,對著一群好奇的學生,解釋起父親李梅樹的畫風。

屈身公寓的民間美術館

  位在三峽一條不起眼的小巷裡,如果沒有仔細找,還真找不到這個位於住宅公寓一褸的前輩畫家紀念館。狹小的入口處,擺滿以李梅樹畫作做成的明信片、複製畫,李家人說,因為紀念館單靠少許的門票收入維持不易,所以不得不絞盡腦汁來開發畫作延伸品。台灣私人美術館的經營,靠的,全是像這樣、來自家屬的一股傻勁。

  成立十五年,紀念館平均每個月門票收入僅7、8萬元,但光是館內每月的水電開銷少則也要30萬,入不敷出的情況,讓家族一度得靠拍賣李梅樹小型畫作來維持。雖然經費的缺乏,讓家屬得憑著熱情苦撐,不過,真正打擊士氣的,卻是法規對於私人美術館的定義不明。

  「在這之前,每回一遇到大官要來巡視,我們在路口設置的路標就被拆下,我隔天都得馬上跑去拜託清潔隊員,千萬不要把路牌丟掉,然後過個兩三天,再把它掛上。」因為現行法規中規定,公家單位以外的指示路標不能設於街道上,位在小巷公寓裡的李梅樹紀念館,沒有了指示路牌,遊客經常是過門而不知。對於「博物館法」遲遲未能成形,李景文難掩失望。

  去年,好不容易在文建會的補助下,才勉強在硬體設備上、完成符合公共場所消防法規所規定的條件,今年三月,李梅樹紀念館正式掛牌為文建會的地方文化館,擺脫了法令對於私人美術館的諸多侷限,阻卻擺脫不了缺乏資源的營運難題。

住在貧民區裡的古董畫作

  僅有一百多坪的空間,卻展出了件一百多件畫作文物,而這還不到李梅樹所有畫作的五分之一,其他為數龐大的畫作,都被堆放在倉庫裡。正在籌備數位美術館的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劉育東,戲稱這是讓珍貴畫作住在貧民區,他以大學美術館優渥的條件,頻頻向家屬招手,希望由交大來收藏李梅樹的作品,甚至連澳洲雪梨大學的校長,都曾經承諾要為李梅樹的畫作,成立一個紀念館、收藏且研究。不過,對於這般盛情,李家人卻沒答應,因為他們心裡都明白一生為三峽奮鬥的李梅樹,畫作如果離開了這塊土地,就失去了意義。

  「也有人建議我乾脆把最重要的幾幅畫賣掉,蓋一座博物館,這樣或許能經營個三五年,但之後呢?博物館不是會賺錢的生意,沒有長期性的資源,要叫後代如何經營下去?」

  儘管有著前輩畫家最完整的畫作展出,但紀念館每年的參觀人數、平均不到六十萬,來的,大部分是校外教學的學生。

  李景文坦言不是沒想過要把畫作捐給故宮或公立美術館,讓更多人欣賞,但是一想到畫捐進去後,不曉得要隔幾年才會再拿出來展一次,捐畫的念頭就打住。「因為我們國家沒有立法說,如果你捐畫,就為你設一個常設館,我們很怕捐出去的畫作,長年被堆放在黑暗的庫房裡。」

前輩畫家後代背負龐大壓力

  李梅樹後半輩子花了將近三十六年的歲月,在三峽祖師廟的重建上,館內的一角,掛滿了這位前輩畫家身前為重建中的祖師廟,所描繪的素描草稿。念著父親生前對祖師廟投入的情感,李景文李景光兩兄弟在館內做導覽時,都會刻意將觀眾帶鄰近的祖師廟,詳細解說一番。

  除了畫作外,李梅樹紀念館還是少數將前輩畫家的手稿、遺物、用品等收藏完整的美術館。為了跟上數位化的腳步,館內最近才剛完成了一套PDA導覽系統,來參觀的民眾可以人手一機,靠著PDA裡建構完整的圖文與語音導覽系統,深入認識李梅樹的畫風。「我們一直在思考,就算是私人美術館、就算沒有經費,我們也要讓紀念館跟得上時代。」投入很多心力製作這套數位導覽系統的李景光,從不認為私人美術館就無法和專業畫上等號。

  只不過,沒有資源、沒有人力,只靠家屬的一廂熱情,前輩藝術家的紀念館,幾乎個個都面臨後繼無力的問題。同樣位在台北縣的楊三郎美術館,目前就幾乎處於閉館狀態。李景文直言:「政府應該好好思考這個問題,到底要不要給前輩畫家留下來的文化資產,一個明確的定位?不是只有這十五年,再過幾年,我的家族、我的後代有沒有辦法繼續經營,這些畫會不會被分散賣到各地去,這都是問題。」

  這些少則五六十年以上的畫,要維護很不容易,除了維持館內的恆濕恆溫,每年家族大概都得籌出兩百萬左右,請來專門的修畫專家,為顏料斑駁的畫進行維修。但這幾年因為經費上的短缺,許多亟待修補的畫作,修復工作都被迫停了下來。

  李景文說,大部分人都羨慕他父親為他們留下了龐大的遺產,但卻少有人能領會擁有這些堪稱是文化資產的畫作,作為後代的他們、肩上背負的壓力有多大。

期待前輩畫家美術館的成立

  人物畫在李梅樹的畫作中,佔了極大的份量。李梅樹的女兒媳婦們,當年都是李畫人物畫時的最佳模特兒,現在已經都是祖母級的她們,時常就站在年經時的畫像前、為觀眾解說,成為館內最生動的導覽員,但是問起紀念館的未來,這些畫中主角們卻顯得茫茫然。

  「我們的政府,應該先把前輩畫家的畫作,五個或十個,集合起來組織一個基金會,由政府提供硬體空閒,讓懂美術、懂博物館的專業團隊來運作。」李景文認為,籌畫中的前輩畫家美術館一直未能成形,除了是大部分的家屬對於把畫拿出來後、能有什麼樣的保障沒信心外,還有就是公部門一直未能提出一個好的經營藍圖。李氏兄弟異口同聲表示,一定要有專家來參與,要把它制度化,讓學者專家協助家屬,讓畫作有一個好的整理和收藏。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