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有多久沒好好認識台灣了?
想想有多久沒靜下心來看看您自己窗口邊的風景了?
台灣當代藝術家為什麼喜歡以台灣為自己的繪畫主體?
現今以台灣為主體的台灣本土藝術家,請問您認識幾位?您可知道這些藝術家如何為台灣當代藝術奉獻?
我們所熟知的台灣藝術家除了日治時代的郭雪湖、陳澄波、楊三郎、李梅樹、陳進、廖繼春、李石樵、劉啟祥等人之外,您還認識哪些當代仍然努力以台灣為主體在創作的藝術家?
《台灣當代風景畫》一書,是藝術工作者林宜靜多年來以「台灣」作為自己的研究的最新成果。本書作者以探索角度,詳細介紹經歷時代變遷的台灣風景。作者使用大量經典作品鏡頭式的圖像解讀與美學詮釋,使讀者透過本書可以認識熱愛台灣土地的畫家、了解台灣的真摯熱情之源,讓讀者對台灣土地、自己的鄉土發乎深層關懷。
作者自幼受過完整而良好的藝術教育訓練,對於美學有獨到的見解;曾在美國的大學就讀藝術史與現代藝術創作理論,並獲得美國的藝術史碩士的學位。作者是一位心思縝密並且非常用功的評論家,經年累月地在台灣各地,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資料,實際進行訪問以「台灣」為主體的藝術工作者,了解台灣藝術家的創作方向。對於自己要研究訪問的藝術家必先作過一番功課,然後親自到藝術家家中與工作室作採訪。
作者認為自一九八○年代後期,李登輝總統推動以台灣本土漸漸取代中國原鄉以來,「台灣」再度成為本土藝術家新的情感對象,風景圖像的創作於是又開始熱絡起來。台灣當代的藝術家大多有旅居國外的經驗,這些當代藝術家有更多的機會比較歐美與台灣的山水,也領悟到其間有相當的差異。台灣雄偉的高山、鬱蓊的山林以及澎湃深邃的太平洋,啟發當代台灣藝術家開發出新的技巧與繪畫語言。作者選擇的台灣風景畫,無論是山巒、海洋或河流,會讓觀察者覺得自己正站在熟悉的景致前,那麼的盡情、那麼的真切,書中所選的台灣風景畫物象顯得高麗、溫暖、濃密而濕潤,充滿了作者與藝術家對台灣土地的感情。
作者認為從日治時代到國民黨的戒嚴時期,由於客觀環境的限制,台灣畫家的歷史感及現實感是薄弱的。日治時代的藝術風格,是透過富士山或日本風景的觀點來看台灣,印象派與野獸派的表現方式也風行了許久,所繪製的風景和肉眼所觀察到的青山綠水,確實有一些差距,比較不容易得到一般人的共鳴。蔣介石政權來到台灣之後,以中國水墨畫的構圖與筆法來描繪台灣,因為山水特色的差異和繪畫符號的制式化,也沒有帶來太多的成果。歷經了一九七○年代的鄉土運動、抗爭頻繁的解嚴時期與學習西方的過程,當代台灣的藝術家終於能夠大幅地增進他們對於台灣風景的認知。透過當代藝術家的視野與觀點,我們重新認識台灣並反省其所處的文化背景,如此深入地觀看台灣風景,是台灣美術新一波的成就。
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