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作曲家劉學軒,最近兩年內以中西兼具的創作風格,尤擅於融入台灣原住民歌謠素材,連續拿下文建會民族音樂創作獎的一、二、三獎,而聲名大噪;舊作《三峽祖師廟的石獅》更獲瓦薩里及布達佩斯交響樂團的青睞,將來台連演三場,另《鄒族之歌》也被實驗國樂團排進十一月北京國際音樂節的曲目中。
今年35歲,出生於彰化的劉學軒,有一位著名的「縣長媽媽」翁金珠,但更有一位「影響自己更深」的父親劉峰松(現任台灣文獻館館長),從父親在文化界勇於任事的過程中,學習到尊重本身文化的重要性,使得擅吹中國笛的他,同時接受傳統與西洋的音樂理論技法,並融合來自不同思考邏輯的樂種,創作出兼具東西方思維的樂風並呈現個人獨特的音樂語言。
劉學軒表示,媽媽在聽到自己作品將由布達佩斯交響樂團演出的消息時,幾幾乎是以「跳起來」的興奮心情,來祝福兒子的幸運,畢竟昔日母親以鋼琴啟蒙了如今的他,而後進入南門國中音樂班、前國立藝專音樂科就讀,退伍後曾考進實驗國樂團,再赴美國加州州立大學長堤分校專攻作曲,1999年才學成返國。
談起自己的作品,劉學軒表示,於2000年受實驗國樂團之邀,以台灣原住民生活歌謠為素材的《鄒族之歌》,是自己首次關懷本土原住民的作品,得到吳榮順的協助才得以完成,實驗國樂團挑選為參加北京國際音樂節演出的曲目之一。劉學軒更提到,他不只為鄒族寫曲,更受北市國之邀,也為達悟族寫下了《雅美族之歌》。
至於《三峽祖師廟的石獅》一曲,原本是應李梅樹紀念館的委託創作,樂曲中許多舞獅樂、北管樂,代表宗教文化藝術已深植台灣民間的精神,特別是曲中許多樂段所描繪石獅無可駕馭及與石雕老師傅之間的精神交流,如同所有藝術創作一樣,唯有藝術家注入深刻情感的作品才能感動自己,更感動別人。
《三峽祖師廟的石獅》全曲只在2001年三月由台北縣交響樂團演奏過一次,如今能夠得到瓦薩里的挑中,劉學軒形容是一次難得的演出紀錄,如同李梅樹在祖師廟內後樑上,所隱刻的「英雄奪錦」木雕上的那隻英姿挺挺的雞頭一般,終獲後人的發現。特別是第一場將回到彰化家鄉的員林演藝廳演出,更是與有榮焉。
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