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國寶 李梅樹

首頁 關於李畫伯 作品線上觀 清水祖師廟 相關聯報導
依年代分類 依出處分類 依作者分類
台北縣篇 之一
開台寶地 人文薈萃
林依蓉|新台灣周刊/文化視窗∣2004年5月18日(第406期)
  這裡,是台灣第一大縣,現有人口已逾三百六十七萬人。這裡,也是台灣地區人口遷入頻率最高的區域之一,外來人口數約占總人口數百分之六十五。多元的人口結構,營造出多樣性的文化,眾多的人口,更是帶來源源不絕的生命力,人文史蹟十分豐富。

  翻開台北縣縣誌,其中記載許多人事物,對於形塑台灣整體歷史,都是舉足輕重的角色。距今一千八百年前至五百年前,八里鄉淡水河海口交界處南岸十三行的住民,是台灣目前唯一發現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

  從出土文物可以推斷,十三行的住民不僅和島內其他族群有聯絡,還可能與中國、南洋一帶的居民有密切往來。此外,由地理位置的分佈以及陶器形制和風格的相似性推論,十三行的住民很有可能是台灣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為了保護十三行文化遺址,十三行博物館應運而生,於二○○三年四月開館。

紅毛城的恩怨情仇

  台北縣原本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人居住的地方,古稱雞籠或淡水。一六二九年,西班牙人入侵淡水,在河口北岸一形勢險要、視角最佳的小山崙前緣,即今淡水砲台埔,建「聖多明哥城」,並與稱為「聖薩爾多城」的基隆城互為犄角,做為統治、殖民北台灣的基地。「聖多明哥城」便是現今一般人所稱的「紅毛城」,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更可視為見證台灣三百餘年滄桑的縮影。

  荷蘭人繼西班牙人之後入主紅毛城,一六六一年鄭成功驅走荷蘭人,此城淪為明鄭所有,一六八三年台灣入清版圖,然而一直等到四十一年後,清朝才重修已傾圮的紅毛城,但由於防守形勢的改變,紅毛城漸漸失去防衛機能,年久失修,成為近乎廢墟。

  天津條約後,淡水依約成為通商港口,一八六七年紅毛城再度易主,這次換成英國人。直到一九七二年英國人因中英斷交而撤館,先後委託澳大利亞及美國代為管理。幾經波折,一九八○年,紅毛城終於回到台灣人手裡。如今,由堡內扶梯登臨城上,舉目望去,淡水河入海口的氣象一派開闊,似乎已將數百年的恩怨情仇包容淹沒。

馬偕長眠於淡水

  清末時期的淡水,不只是產業集散出入口,促進台灣政治、經濟重心北移和台北的都市化,也是西方文化進入台灣的門檻,其中以馬偕博士(Dr.George Leslie Mackay)在淡水最具文化交流特色。

  加拿大籍傳教士馬偕,雖來自異邦,然而他終其一生認同台灣、根留台灣,展現對台灣極大的熱愛。一八七二年馬偕來台傳教,他勤學漢字並向牧童學台語,融入一般民眾的生活,後來他娶五股坑女子張聰明為妻,成為台灣人的女婿。

  馬偕對台灣的宗教、教育、醫療、社會公益等都有極大貢獻。一八八○年他創建台灣北部第一所西醫院「偕醫館」,以醫療傳道的精神,展開身心醫治及傳福音的事工。之後創立滬尾偕醫館(馬偕醫院的前身)、牛津學堂(北台灣第一所西式學校),並且首開台灣女子教育風氣之先設立女學堂。他除了留下有形的建築文化資產,更建立了深遠的人文文化影響,包括融合中西方生活模式、男女平權於一體的價值觀。

  馬偕與台灣人民甘苦與共的誠心,克服了仇外情結及風俗民情的差異。一九○一年馬偕病逝,家人遵其遺囑安葬於淡水,這位將他人生黃金時段奉獻給台灣的傳教士,終得以和他生前最愛的土地│台灣,緊緊相依。

李梅樹與祖師爺廟

  早期漢人移墾台灣,往往會將固有的宗教信仰一併帶入,使先民在陌生艱苦的環境中打拚、和未知挑戰的同時,得以獲得心靈與精神上的依託。二百多年前安溪人來台,在三峽定居,也開始建廟供奉清水祖師。

  清水祖師俗名陳昭應,宋朝河南開封人,曾追隨文天祥義舉勤王,轉戰大江南北,為抗虜英雄。清水祖師生前隱居福建安溪清水巖,其子孫率眾助朱元璋滅元。明太祖追念陳昭應功在國家,敕封為「護國公」,昭命於福建省安溪縣清水巖建立祠堂崇祀,因此福建安溪人稱他為「祖師公」、「清水祖師」,其廟宇稱為「祖師廟」。

  三峽清水祖師廟創建於一七六九年,歷經三度重建。其中第三次重建,歷時最久,藝術成就最大。一九四七年由名藝術家李梅樹為重建工程的美術設計及工程指導,李梅樹秉持著安溪人對祖師公的虔誠信仰,與藝術家的精誠,融合了不同流派的匠師與當代藝術家作品的風格,遵循傳統式古法精雕細琢,因而造就出雕梁畫棟的精緻廟宇。清水祖師廟以建築雕刻之美聞名遐邇,被譽為「民間藝術殿堂」、「東方藝術殿堂」。

  一九八三年李梅樹病逝,然而祖師廟的修建仍持續進行中,殿內之木雕、石刻、銅雕及銅鑄等,全是匠心獨具、鬼斧神工之傑作。每一木刻都引經據典,取材自西遊記等傳說故事,完成的木刻貼上金箔片,件件栩栩如生。清水祖師廟不只是民間信仰中心,更是偉大的藝術殿堂。

萬里的神明淨港

  泉州安溪人對自己的神祇如此崇敬,漳州人也有一套敬神祈福的習俗。位於萬里鄉野柳的保安宮神明淨港儀式,至今已有百餘年。保安宮供奉開漳聖王,相傳百多年前,沿海守護神開漳聖王透過乩童告知村民「想在元宵當天下港」,村民遵照旨意,由年輕力壯的男信徒抬轎衝跳入海,嗣後風調雨順,漁獲更為豐碩。

  自此每年一到元宵,野柳信徒便會舉行「神明淨港」儀式,這個全台獨一無二的活動,在於祈求海不生波,也酬謝開漳聖王靈威克邪的奧妙神恩。神明淨港後接下來重頭戲是過火儀式,由信徒們扛著神轎赤腳踏過燒紅的炭火堆三巡,再次凸顯神威佑民。

平溪的天燈祈福

  同樣是台北縣獨特的民俗活動,同樣是在元宵節舉行,在平溪,向上天祈福的儀式有別於野柳的「水裡來火裡去」這麼驚險刺激,而是施放寫滿願望的天燈,當天燈燃起,希望冉起,祈福的火光群舞,幻化成願望的羽翼,以期上達天聽。

  天燈又名「孔明燈」,一說是三國時孔明為通軍情所發明,一說是因燈型與孔明的帽型相似而得名。根據平溪老一輩鄉民表示,天燈的施放傳統始於清朝道光年間,安溪移民陸續到此開墾,當時山區有盜匪作亂,騷擾聚落,平溪鄉民只好避難山中,等待危機過去,才由留守在村中的壯丁以施放天燈為信號,通知躲在山中的村民返家。後來時局雖然安定了,施放天燈仍被鄉民保留下來,演變成為地方民俗。

  平溪元宵施放天燈已有百餘年歷史,夜幕低垂時,千燈載著人們的願望緩緩飄上夜空,恰如繁星點點,故有「層巒疊嶂、萬籟俱寂、寒夜群山、千燈並起」的讚譽。

  二○○○年初平溪天燈躍上國際舞台,與全世界六、七十個國家同步守歲,為全球和平萬民平安祈福。二○○四年的平溪天燈節將邀請泰國天燈師傅前來共襄盛舉,異國風情的天燈將為平溪夜空平添風采。

  從傳統到現代,從本土到國際,平溪天燈始終散發出溫純的光芒,一如這個質樸小鎮給人的感覺一樣。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