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景觀皆美的台北縣三峽,除了有實至名歸的「東方藝術殿堂」之稱的三峽祖師廟外,還有一處寶藏豐富的藝術殿堂帾帾李梅樹紀念館,是絕對不可錯過的賞心悅目景點。
到李梅樹紀念館參觀,最有趣味之處,便是從館方的管理人員到接待人員、解說人員,全部都由李梅樹的後人兼任,而這些包括女兒、媳婦、孫子女……在內的李氏家族成員,有相當多位正是畫家當年揮筆繪畫時的模特兒。
換言之,為遊客解說原畫精髓、繪畫背景的,就是不折不扣的「畫中人」。只是歲月匆匆流逝,這些當年青春洋溢、嬌美如花的倚窗少女、浣衣少婦,如今有些早已做了阿媽。
出身富裕家庭 年少頭角崢嶸
李梅樹出生於地方富商之家,自幼喜愛繪畫,受到醫生哥哥栽培。家人原本希望李梅樹能從事公職,在地方上出人頭地,他卻一心想成為畫家。一九二二年,李梅樹自國語學校畢業後,任教瑞芳等地公學校六年,並於二十六歲(一九二七),以一幅《靜物》入選第一屆台展(台灣官辦美術展覽會),翌年,又以《三峽後街》入選第二屆台展。
當時,能在台展獲得榮譽,等於宣告李梅樹已經具有畫家的資格及身分,但好勝的李梅樹,為了證明畫家也能出人頭地,十屆的台展他都沒有缺席過(其間兩度赴日深造),並三次獲得特選而得到「免審查」的榮譽。
一九二八年,李梅樹進入東京川端等繪畫學校習畫,次年春天進入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科就讀。可惜好景不常,李梅樹的大哥一年後遽然因病去世,家中遭受重大打擊,許多重責頓時落在李梅樹的肩上,李梅樹不得已休學一學期,暫留台灣處理家事。
這期間,母親及親友紛紛勸李梅樹放棄再赴日本學畫,接受地方優渥公職,但在理想的驅策下,李梅樹還是堅持貫徹初衷,於家務料理妥當後,毅然再束裝赴日,繼續未完成的學業。
功力早受肯定 作品完整保留
一九三九年,三十八歲的李梅樹,以《紅衣》和《花與女》兩幅作品,分別入選日本官辦「新文展」和「紀元二千六百年奉祝展」,為台灣人爭得無比的榮耀。
雖然如此,李梅樹始終覺得自己的畫像「習作」,是「正在創造中的作品」,怎能輕率地對外販賣,所以終李梅樹一生,他的畫只送親朋好友,曾賣出的畫,十隻手指頭都算得出來。據說,李梅樹只在一九六三年曾破例賣過三幅畫,主要是為了幫助藝專學生順利完成全台畢業巡迴展,其餘的畫,則完整的保存在三峽的李梅樹紀念館。
「父親生前不必賣畫為生,現在更不能賣父親的畫。」老畫家的三公子李景文說:「《紅衣》只有一幅,如果賣掉了,就永遠買不回來,紀念館裏少了任何一幅父親的代表作,都會令參觀的來賓失望,更對不起辛辛苦苦把畫留下來的父親。」
藝術追求無止境 對子女愛得含蓄
李家的三子五女不約而同提及,當年,作畫時的父親,是個不能親近的父親,因為李梅樹不是為了金錢畫畫,而是對於藝術無止境的追求,所以經常看到父親一次又一次修改、塗毀作品,每一幅畫都是辛苦創作的結晶。
這位平時沉默嚴厲的父親,連畫具都不讓兒女隨便碰觸,但每一位即將出嫁的女兒,都會成為他畫中的模特兒,把青春永遠留在畫布上,同時留在父親的記憶中。
此外,每位新嫁娘,都會得到父親的一幅《玫瑰花》作為嫁妝。玫瑰花就是台灣俗稱的春仔花,以台語發音象徵「年年有餘」、「花開富貴」,這個傳統,無疑是畫家父親對女兒最溫柔、深情的祝福。
監造三峽祖師廟 親近土地和人民
四十六歲以後的李梅樹,生命軌跡轉了一個大彎,在地方父老的力邀下,時任藝專美術及雕塑科主任的李梅樹,接下三峽清水祖師廟的重建工作。往後的三十六年,研習西畫的李梅樹,突破自我局限,投注了所有的時間和金錢,灌注在這座集雕刻、木工、建築、繪畫、工藝等精緻藝術之美於一身的「東方藝術殿堂」上。
李梅樹找來全台各地的高手,從石刻到木雕一流工匠齊聚一堂,讓大家大顯身手,他的完美要求,也曾造成衝突,但深厚的西方美學素養加上豐富的東方藝術內涵,連大師也折服,一群人一代傳一代,都留在三峽祖師廟裏拚功夫。
李梅樹本人也曾於〈八十自述〉一文中指出:「……主持三峽清水祖師廟三十多年來的重建工作,讓我對台灣民間藝術更有了進一步的深切了解,從而對環境周遭的一切,產生了微妙深刻的感情。
村人們樂天知命,溫良純樸,勤儉克苦的天性,予人非常親切的形象,一直推動著我揮舞彩筆,把自己衷心喜愛的一切事務,展現在畫布上。也可說是他們真誠熱情的生活,豐富了我的繪畫內涵;而我的繪畫目標與理想,亦就是畫出自己所感動所鐘愛的題材,自然而然地形成自我獨特的創作方向與風格。……」
畫筆不停休 精緻永留傳
李梅樹到晚年仍創作不休,每遇假日,孩子們就開車載老畫家回到三峽。其三子李景文說:「凌晨時分,背著顏料箱、畫布或素描紙,陪在父親身旁,看他毫不停歇的畫畫……。」
害怕瞬間消逝的光影讓美景打了折扣,老畫家會先用相機拍照,留下瞬間的紀錄,然後回家慢慢畫,看著照片,將光的變化透過畫筆,留在畫布上,把那一剎那的光影,畫成永恆的記憶。
紙上導覽
「李梅樹紀念館」座落於台北縣三峽的中華路、安溪國小正門面對的八米巷內。推開清瑩透明的玻璃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李梅樹的半身塑像。
進入文件區,兩側的玻璃櫥窗內展示早年素描、攝影作品、畫筆、調色盤,及早期攝影所使用的玻璃底片。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李教授年幼時的繪畫手稿,從那栩栩如生的古裝人物畫像,可以看出李梅樹年少時就已充分流露的繪畫天分。
紀念館另一處寬闊的空間,選擇性地展示李教授一生中重要的油畫作品,同時從這些畫作也可以看出西方藝術影響的痕跡。在有限的六十餘年繪畫生涯中,不同階段的生活歷練,促成李梅樹不同風格的藝術創作:早期研習西洋油畫,喜愛印象派和學院派畫風;中期企圖拋開西洋繪畫的影響,開始描繪本土的風景人物;晚期則採精細寫實的技法、鮮艷明亮的色彩作畫。
其創作筆法雖隨年代不同有所更易,然而對鄉土、人情的那份關懷與執著,卻是永恆而鮮明的。
李教授擅長人物畫作,尤其喜歡描繪淑女的姿態,藉由畫中翔實呈現當代流行的衣著、髮飾等,可以瀏覽臺灣婦女從三○至八○年代的裝扮上改變的歷程。
這些標記時光流轉的趣味,在臺灣美術創作中留下了明顯的印記,也成為該館的另一特色;此外,畫作中的背景文物也保存在現場,實物與畫作同時展覽,也提供參觀者欣賞的另類情趣。
心靈深呼吸
生命中的過客,來來去去,唯有珍惜當下才能無悔。
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