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可以有千百種理由戀上一個讓自己靈感奔放的地方,所以,百多年前,梵谷追逐燄日來到麥穗如浪的普羅旺斯,高更卻在遙遠的大溪地找到大自然神秘的力量!人們用「風景如畫」來形容美麗而動人的視野,對於光與色彩特別敏感的畫家,尤其不會錯過。透過獨到的觀察與細膩的筆觸,在我們所熟悉的台灣,山山水水,處處也都有好風景躍然紙上。
彩筆捕捉心靈悸動
像高更這樣的例子,半個世紀前也發生在台灣!畫家席德進由四川輾轉定居嘉義,沿著北回歸線貫穿的中部山群,席德進讚嘆:「我覺得台灣好神秘,是一個亞熱帶的處女島嶼,我嚮往那種炎熱的、原始的地方…….」於是,放下了閉門描摹的中國山水,席德進以水彩融合了水墨的技巧,走出畫室,改以枕天席地,成為以水墨技法描摹台灣山水的第一人!
畫家一旦受一個地方感動,可能從此就難以罷手!如郭雪湖畫圓山,有好一段時間,每天一定到圓山;郭柏川則是每隔幾年就回到台南孔廟留下一幅寫生;張萬傳在淡水找到一生永遠的白樓;楊三郎一到紅葉變色的季節,就自然要回到滿山飛紅的中部山地。據說還有些人專挑颱風天直奔北海岸畫野柳驚濤拍案的模樣。
嚴格說來,這種寫生畫台灣風景的風氣也不算太久,或可說是受歐洲印象畫派的日本人間接帶進台灣,所以早期風景畫家多半曾經留學日本,同時,也有不少日本人畫過台灣風景,其中最有名的是日治時期的石川欽一郎,而他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幅畫,即舊時的「台北總督府」、如今的台灣總統府。
不過,石川欽一郎畫台灣帶著一點政治目的,類似所謂的「風景繪葉書」,不少因政治的需要而由政府鼓勵畫家創作的地點,如日治時期縱貫路沿線開闢後興起的城鎮風貌以及鐵道風景;東西橫貫公路剛開通時,政府就動員了大專院校師生、作家與藝術家,以各種型式歌頌中橫之美,在當時掀起一波風景畫的熱潮。
台灣風景畫「淡水」拿頭彩
一種氛圍渾然天成、彷彿專為藝術家而存在的環境,在台灣最有名的就是淡水了!回溯百年來的台灣風景畫,幾乎所有有名的畫家都畫過淡水,畫家說出各種他們喜歡淡水的理由,第一是和、洋具現的建築特色,地標型的洋樓建築紅毛城、西洋人的教堂,在台灣的紅瓦老宅區與灰白色調的連棟矮樓裡,歲月的痕跡斑斑駁駁,輕輕飄散著浪漫的感傷。
也有人是因為愛上台北通往淡水的舊鐵道而愛上淡水的寫生路線,跟歐洲火車帶著印象畫家奔赴南法一樣,曾經,淡水也是火車出台北城以後,距離最近的風景勝地。畫家搭著火車去寫生,過了關渡就可見到河海相接處的水天連線。淡水還沒有如今熱鬧時,不少畫家直接在淡水設畫室。後來,淡水被觀光客佔滿了,畫家便搭渡輪跨過河岸遷居八里,每天憑窗遙望還是看到淡水。所以,即使淡水的面貌已逐年改變,淡水仍然吸引畫家的目光。
南部也有一條河,與淡水有頗類似的吸引力,一樣有一些西式的政府部門建築,搭配著幽幽雅雅的西洋燈座,一到黃昏浪漫得不得了,這條河叫愛河!打從愛河還在泛小舟的時候,就有一些南部畫家描繪愛河晨昏淳美景緻,隨著愛河慢慢建設成都會重要的景觀河道,不僅成為高雄縣市學校校外寫生重要標的,據瞭解也有不少來自台灣各地的畫家,慕愛河的美景而來。於是有人說「北有淡水、南有愛河」!
結伴飛往蘭嶼寫生
跟淡水一樣擁有特殊藝術氛圍而吸引畫家匯聚的場域,早期有台北近郊的碧潭,後來則有差點變成藝術村的九份與金瓜石。有些地方雖不具備藝術家落腳生根的特殊性,卻有景觀的代表性,如關渡平原與山形奇特的觀音山、東北角海岸景觀、台灣中部壯闊的山水等。
也有執著於「畫家鄉」而作品數量可觀的,如李澤藩畫新竹、林天瑞畫高雄茄萣、李梅樹畫三峽。此外,也有校外教學的必畫地點,如台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公園),在過去環繞著台灣最早博物館的新公園,附近有知名的明星咖啡屋,頗具文藝氣息,不只常有學生戶外教學,也是許多畫家賦閒一日的繪畫好路線
台灣本島以外,意外地發現不少畫蘭嶼的佳作,湛藍清新的海岸風景、原住民人文風貌、熱帶風味住宅,對畫家來說,蘭嶼簡直遍地皆是題材,大約民國六十年代開始就常有畫家結伴搭著小飛機前往蘭嶼寫生。
整體來看,若要在博物館藏畫作中找出台灣十個最多作品的地點,淡水當然是第一名。其他很難排名,但大約可找出九個地區:九份、碧潭等台北近郊、北海岸、日月潭地區、玉山、太魯閣與橫貫公路、台南古蹟、高雄愛河、蘭嶼。
蘭嶼
顏水龍因推動工藝運動而戀上蘭嶼,往來頻繁的蘭嶼之行,只為追逐蘭嶼原住民手工打造的船隻身影。當然,《蘭嶼風景》(1984年)裡,裝飾華麗的船隻也成為主角。而在船隻之外,畫面中嵌入漁人、牲畜與花草,展現出醇美的鄉土風貌。而豔藍的天空、燦黃的陽光,更襯托這南方島嶼的熱帶風情。
北海岸
北海岸奇岩怪石的地景,很早就吸引畫家的注意,所以,大部分的畫家不約而同找到了野柳,用力描寫石頭與水紋的各種互動模式。陳慧坤的《野柳風景》(1969年,油畫),以「絕對忠實」的態度,由野柳漁港遠眺到基隆嶼,不過,豐富明亮的色彩,跟現在的景觀已有出入。
橫貫公路與太魯閣
以前人說,路開到哪裡,畫家的足跡就走到哪裡,在台灣,橫貫公路的開拓就是典型。其中,馬白水「融匯中西,貫通古今」風格展現在橫貫公路的風景名勝,有了令人神往的意境。《橫貫公路--太魯閣全貌》(1982年,左圖),雖用西洋水彩卻有彩墨一體的創新,墨線、皴染與色塊的並置疊合,充份展現太魯閣峽谷疊嶂峭壁的磅礡氣勢。
台南古蹟
台灣島上較早開發的古城當中,台南算是最多古蹟可回味的,赤崁樓、安平古堡、億載金城、孔廟……都是畫家取材的元素。郭柏川的《孔廟》(1956年)甚至不斷重複出現。大膽使用朱紅而恰到好處地展現傳統保守的台南特色。朱紅在宣紙上淡化開來,有點風華褪去的淡淡傷感。前景藍紫色系的樹木枝幹,頗令人意外地展現了時空交叉的錯覺。
九份
九份的變化以最近十年最為顯著,在此之前,人們一度以為這頹老的舊礦城就要變身為藝術家的天堂,沒想藝術家還沒真的匯聚,觀光客就佔據了山城,現在看九份,必須躲人潮、躲突兀的建築、躲莫名其妙的「土產店」,不如回頭看畫!在風景的處理上,何肇衢畫《九份》(1966),與他慣有的處理風景的寫實手法有些不同,卻恰到好處地表現了山城屋宇錯落、柏油屋頂飄黑的特色。
碧潭與台北近郊
身為首善之都,大台北地區由政府的老建築到郊區湖光山色都常入畫,《台北總督府》(1916年,石川欽一郎)早期就曾經是全台灣畫家都想畫的地點。另一個學生戶外教學或談戀愛一定要去的地方就是碧潭,不過,同樣是碧潭,廖繼春的《碧潭》(1952年,油畫)山水的立體情調,硬是與馬白水寫意的《碧潭月夜》(1973年,水彩,左圖),彷彿兩處截然不同的風景。
玉山
台灣有將近四分之三的土地是山,崇山峻嶺,景觀不輸其他國家,但由城市郊山畫到中部高山,藝術家要多具備一份耐力與體力,由可通車的道路來到徒步才能找到的好視野,楊三郎到了晚年還畫出了《玉山》(1991年)。而黃朝謨畫的《塔塔加》(1999年,左圖),則是玉山的登山口,X型的交叉構圖,將筆觸化為色塊,層層書寫芒草、山勢、樹林的交疊!
高雄愛河
看到詹浮雲的《愛河餘暉》(1963),恐怕很多人腦海裡剎時出現問號,「愛河曾經這樣嗎?」畫愛河的人很多,南部畫家尤其流行。詹浮雲早年受陳澄波與林玉山啟蒙,兼擅膠彩與油畫。《愛河餘暉》即以膠彩繪製,而且正好是畫家創作膠彩的巔峰時期。作品著重肌理、筆觸、構圖,以及強烈對比的色彩配置,暖色為主、寒色為輔,河邊房舍與水中木舟,呈現早期愛河恬靜的風貌。
日月潭地區
日月潭所在的魚池鄉,湖光倒映山色,予人不似在人間的縹緲美感,而把這種美感表現得最淋漓盡致的則是席德進。描繪魚池鄉的《風景》(1981年),以濃密的墨藍為山巒主調,中間還巧妙地佈入一朵悠悠飄過的白雲,閒適的氣氛中彷彿也可想像白雲移動的時間感。飄緩的時間,面對著湖面的農舍,雖然恬靜卻不失鄉居的活力。然後,屋舍與山巒一起倒映在湖面上,波紋不興的清澈質感,充滿隱居的樂趣。
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