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國寶 李梅樹

首頁 關於李畫伯 作品線上觀 清水祖師廟 相關聯報導
依年代分類 依出處分類 依作者分類
《淡水巡禮之四》
不朽的台灣畫家朝聖地
淡水小鎮 美在不言中
趙莒玲|人間福報/周日下午茶∣2003年11月02日
  淡水小鎮,從日據時期起,就是全台知名畫家寫生的「朝聖地」,而她自成一格的「歐洲小鎮哥德式教堂翦影」、「唐山過台灣建築遺跡」及江帆點點的碼頭堤岸、山巒俊秀的埔頂風光,至今仍是許多畫布取景的主角。

留日畫家 帶動淡水熱
  何以藝文界如此鍾愛淡水小鎮?其中隱藏著些許移情的心理作用。 原來,日據時期,正值日本明治維新「西化」顛峰期,日本藝術界爭相赴歐洲取經,他們狂熱地汲取歐洲人文歷史和藝術建築的精華,學成歸國後,正好影響前往日本藝術學院攻讀的台灣人,像陳澄波、廖繼春、李石樵、楊三郎、李梅樹……等這批後來台灣藝壇的菁英份子,創作、技法和思維因而深受歐風影響。

  一個偶然,有位日本畫家到淡水尋找畫作題材,發掘淡水的建築和山川風貌頗似歐洲小鎮,在他積極推薦下,許多欽慕歐風的藝術家亦為之著迷,於是揮舞彩筆留下許多「浪漫影像」,淡水美景從此成為台灣畫家不可或缺的創作素材。

淡水之美 歐洲的縮影
  甚至有不少藝文界人士,曾把淡水河比喻成是巴黎的塞納河,並把台籍畫家經常轉搭火車前往淡水寫生的台北火車站,比喻成後來改造成奧塞美術館的巴黎火車站。這樣的類比,除了成就淡水讓人難忘的想像空間,更讓淡水的美永遠留在歷史的一隅。

  一九四一年,畫家陳澄波與林玉山、楊三郎、陳敬輝、李梅樹、郭雪湖等人,曾合作一幅淡水寫生作品以茲紀念,由此可見淡水在畫家們心中的分量。

街頭畫家 繪人不繪景
  而捷運淡水線開通後,除了畫家前往寫生更方便外,淡水一地更興起「街頭畫家」的行業。

  這些藝術家散布在車站穿堂、展演廣場、熱鬧的老街和漁人碼頭等景點,等著知音上門求畫。只是在現實生活壓力下,為了糊口謀生,博得消費者賞識,這些街頭畫家畫框中的主角,鮮少有夕陽海景、建築剪影,揮筆彩繪或快筆速描的,盡是淡水來往遊客的臉譜,而此奇觀,也成為如今淡水風情畫的一景。

紅樓──飄著咖啡香的百年玉宇

  想在淡水找一處又可以看風景,又能喝下午茶的餐廳,建於一百多年前,如今已改裝成公眾餐廳的紅樓,成為許多遊客、攝影好手的第一選擇。

  在一片復古風下,全省一些老式建築彷彿都與歷史建築劃下等號。位於淡水鎮三民街的紅樓,也不例外。

曾被選為歷史名建築
  二○○二年,淡水紅樓被票選為台灣歷史建築第六名後,掀起遊客一股參訪熱潮,爭相從中正路二二八巷拾百階石蹬而上,一睹秀麗丰采,而這棟百年古厝的塵封記憶,也再度被揭開……。

  清光緒廿一年(一八九五),財勢顯赫的淡水商人李怡和,於家業鼎盛期,選購遠眺觀音山、淡水河的「崎仔頂」(古地名)的山坡上,興建仿歐式三面迴廊的紅磚建築。

始造人李怡和的達觀樓
  李怡和要求完美,不惜花費重金聘請一流的工匠技師,也購買上好的清水紅磚及堅固耐用的北投唭哩岸石,耗費四年半的時間才完成。當「王國」落成後,他豪邁的將它取名為「達觀樓」,以明心志。

  可惜造化弄人,李怡和在「達觀樓」只住了十四年,就因為他的兩艘大貨船在滬尾港口相撞沉沒,家道驟然中落,迫使他於一九一三年忍痛賣予當時的淡水區長洪以南。

  洪以南為艋舺名人大家之後,他的祖父洪騰雲即為捐建台北考棚而獲賜「急功好義」石坊的人。洪以南為人風流儒雅、文采洋溢,他非常喜歡能將淡水山川美景盡收眼底的「達觀樓」。巧合的是,洪以南從住進「達觀樓」,到一九二七年逝世,剛好也只住了十四年。

曾經荒廢傾圯雜草叢生
  自從洪以南往生後,他的長子洪長庚為眼科醫師,因在台北大稻埕開業,無暇管理達觀樓,只得任其荒廢,二次大戰期間,「達觀樓」的庭院還曾被日人徵用裝置警報器。

  後來,該樓又長期租給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今真理大學)的學生,但缺乏妥善管理,四周雜草叢生、建物嚴重傾圯,猶如荒涼廢墟,被學子戲稱為「鬼屋」。

浴火重生 終於煥然一新
  一九六六年,洪長庚後人將其售出。如今,「達觀樓」輾轉到德裕魚丸店負責人洪良艦的手中,又成為淡水人的「紅樓」。經過重新整修、裝潢、設計後的紅樓,保存昔日紅磚鑲崁白灰間帶的迴廊建築風格,然全貌煥然一新。

  從私人別莊搖身變為飯館茶樓的紅樓,現在已成為遊客觀賞淡水暮色、萬家燈點的最佳制高點之一。

悠閒眺望河口 感懷不已
  悠閒地坐在可以遠眺淡水河口的位子,望向點點星火映照著海天一色,往往讓人心中突然明白為什麼許多人喜歡登高望遠。由高處看,無限延長的視覺感受,確實不是擠在四周高樓聳立,陷在車水馬龍世界裡的人可以想像出來。然而,感覺只是剎那,感動只在瞬間,有誰能永遠站在視野遼闊的高處,看盡人生百態? 

  在古建築的咖啡館,享受現代化設備,邊觀景邊品茗閒聊,李怡和、洪以南的故事,不自覺地成為憶往和感懷的話題。

聖母堂──外勞朋友最愛群聚此地

  位於淡水清水街的「天主堂」,不但是淡水天主教的聖地──聖母堂,近年更成為外勞朋友假日聚會、禱告的重要地點。

  這座教堂於清末光緒年間,由菲籍西班牙裔畢老的第二代子孫畢金桂先生創建。虔誠天主教徒的畢老,娶泉州女子為妻後即定居淡水。目前這棟新教堂係一九六一年重新翻建的,白牆紅窗簡單的線條構圖,清爽俐落,營造溫暖純潔的氛圍。

  橫跨清水街和中山路的聖母堂,正面門牌為中山路一三九號。朝教堂大門走去,視野頓然開闊,向下俯瞰,才猛然發現教堂是建在離地面兩層樓高的山坡上。

  踏入莊嚴的殿堂,雙眼即落在前方的祭壇,正中央的披著白袍的聖母瑪麗亞像聖潔無瑕,她的下方則為耶穌釘在十字架的受難像,其左右分掛兩條長幅對聯「上天慈親引普世迷羊共隨一牧」、「中華聖母賜全國民眾咸信萬原」,凸顯聖母堂的「本地化」。

  掃瞄祭壇右壁陳設時,猛然看見一尊慈愛的耶穌像下,竟然端放一座象徵中國人慎終追遠的祖德流芳牌位,牌位上寫著「淡水信友歷代祖先顯考妣之靈位」,前面還有一只香爐,供教友每逢元旦、大年初一、清明等特別節日焚香祭拜,地面上另放一罈聖水護佑。聖母堂這種將中西信仰合而為一的作法,令人印象深刻。

  一九四八年起,聖母堂有固定來自西班牙、大陸、比利時等地的神父派駐,在此傳道和開辦幼兒教育。一年之中,聖母堂的盛會是「朝聖日」,這項活動時間為五月至十月的每月十三日,在這六天中,各地教友會聚集在一起講道和禱告,也是聖母堂最熱鬧的日子。

  七、八年前,為照拂來台的外籍信友,聖母堂周日特別增加一場英語彌撒,撫慰他們的心靈。巧合的是來聚會的教友,多來自北淡地區的菲籍外勞,使得百餘年的中菲信友的情誼更為濃郁。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