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鐵路創建百年以來,在北縣鶯歌屢屢發生死傷慘重的重大車禍,位於台北盆地與桃園台地間的鶯歌鎮,除了以「陶都」廣為人知外,也成台灣鐵道史上最為惡名昭彰地區。
清末規劃的台灣北部鐵路,原從新莊通往桃園,但日治後更動路線,改由板橋、樹林、鶯歌再轉往桃園,由於鶯歌從盆地升至台地路段坡度較大,大正八(一九一九)年六月廿一日上午即在鶯歌發生十三人死亡的嚴重車禍。這也是台灣鐵路史上首起死傷慘重的鐵路重大車禍。
事後,地方仕紳在今日尖山埔路附近「大墓公」設置石碑紀念,而當時在三鶯行醫的劉清港(前輩畫家李梅樹的胞兄)也曾因協助救助,獲得桃園聽頒贈「賞狀」,而總督府鐵道部也將事發原因呈報日本帝國會議,將經由中山路興築的鐵道,改道取由文化路通往桃園,在坡度減緩後也不再發生類似的逸溜事件。
儘管事故原因不同,但鐵道悲劇卻還是一再重演,民國四十六年十二月九日下午三時卅五分左右,一列由高雄北上開往基隆的廿二次普通車,由於有孩童在正義新村附近的鐵道上堆放石頭,導致火車出軌翻覆造成十八人死亡、百餘人輕重傷,這起車禍,也成為鐵路局宣導「不在鐵路上堆石頭」的濫觴。
去年七月廿日上午九時五分許,台鐵一○○九次南下自強號列車行經東鶯里平交道時,撞上一部滿載H型鋼樑的拖板車,鋼樑「掃」斷兩根高壓電桿,並波及鐵路旁民宅、汽車。現場一片狼藉,造成拖板車司機呂學偉死亡、自強號乘客共十六人輕重傷。鐵路交通因此事故癱瘓一整天,改善東鶯里平交道也成全國注目焦點。
不過,在改善工程發包前夕,又在昨日傳出了電聯車撞上育林國中畢業旅行遊覽車,釀成三死卅多人傷的慘劇,更讓有多項台灣鐵道史「第一」紀錄的鶯歌,又多了一項不名譽紀錄。
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