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國寶 李梅樹

首頁 關於李畫伯 作品線上觀 清水祖師廟 相關聯報導
依年代分類 依出處分類 依作者分類
老照片 說故事
三峽橋 今昔身影
屹立將屆70年 見證大漢溪船運興衰 隨都市開發 橋旁恬靜風光已成追憶
陳俊雄|中國時報/大台北生活∣2003年7月2日
  昭和八(一九三三)年落成啟用的三峽橋,將在十日度過七十歲的生日,如果再加上早些年完成的桃園大圳,這幾樣當時重大工程,除了預告北台灣大漢溪流域水運時代的終止,也開啟了延續迄今的陸運時代,見證大漢溪船運的興衰史。

  三峽橋的三拱造型,在李梅樹畫作宣揚下,也成了當地在祖師廟之外的另個知名地標。

興建起源
日人設計 地方仕紳金援

  三拱橋樣式的三峽橋,在桃園大圳完工七年後的昭和七(一九三三)年,由日人杉浦庄一設計,工程自當年十月七日動工,翌年六月二十六日竣工,七月十日上午在官幣大社台灣神社幣帛供進使帶領地方官員及仕紳祈福下,完成啟用通車典禮,成為三峽礁溪通往公館地區最早的人行橋樑。

  三峽橋建橋,共花了四萬四千九百卅三圓廿六錢,為此三峽庄向地方仕紳要求「寄付」,前輩畫家李梅樹還曾因此「樂捐」四十圓的建橋費,當年收據保留至今,也算是三峽橋的一項重要歷史文物。

橋樑特色
三拱形式 可遠眺象鼻山

  三峽橋三拱形式是其最大特色,形式簡練引人駐足,建成後即成三峽鎮地標。早年從橋往祖師廟眺望,可以看到象鼻山的稜線蜿蜒,在天際勾出一道美麗的曲線,遠望台北,則可看到一望無際的田野;橋下水流潺潺,更有許多三峽地區的婦女在此擣衣,前輩畫家李梅樹即曾數度將此一場景作為繪畫主題。

  民國五十年代,李梅樹購得了一部美樂達相機,在畫三峽橋的同時,也留下了許多三峽橋的老照片,老畫家又畫又拍三峽橋,也是一項紀錄。

橋樑軼事
橋頭被漆黑白線 惹民怨

  橋身為洗石子構成,在礁溪端的橋墩,據說在戰前曾由施工單位鐫上一塊類似「說明書」的銅牌,上頭記載橋樑保養方法,惟此一銅牌戰後遭到拆除,三峽橋也未受到良好照顧。

  甚而有之的是,曾有某單位異想天開,居然在橋頭漆上了黑白相間的斑馬線,嚇得地方人士群起反對,這才讓橋頭恢復舊觀,這也是三峽橋屹立七十年來的一段插曲。

  日治時期警察嚴禁民眾攀爬橋拱,一旦被「大人」抓到就會遭到嚴厲處罰;戰後則有許多頑皮小孩,無視摔落橋下危險,在三個拱形上來回攀爬試膽。

  部份老照片中,還可以看到三峽橋上游,還有座大正三(一九一四)年落成的輕便鐵道通車,將三峽的煤炭運往鶯歌輸出,直到戰後六O年代才拆除,也象徵三峽礦業的衰敗。

  如今,新建築如雨後春筍冒出,三峽橋身影也不若往昔宏偉,反而顯露出滄桑之感,近年環境屢受工業污染,經常不見橋下波光粼粼,反是翻身白肚今人聞之作嶇,昔日照片中充滿恬靜風光的三峽橋,也只能在泛黃的老照片中追尋了。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