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國寶 李梅樹

首頁 關於李畫伯 作品線上觀 清水祖師廟 相關聯報導
依年代分類 依出處分類 依作者分類
北縣23博物館結盟 為藝術人文扎根
博物館家族公、私立合作與學校聯手 並擬發行「護照」以優惠票價吸引民眾 由點線到面 擴大參觀
唐榮麗|中國時報/北部都會|2003年2月25日
  台北縣二十三個公、私立博物館,有感於對教育、文化的傳承使命,一年多前攜手籌組「台北縣博物館家族策略聯盟」,並於日前正式對外宣布。主導人之一的前文化局長潘文忠說,博物館家族將與「九年一貫教育」接軌,和學校的師生聯手為「藝術與人文」領域扎根。

  這二十三個博物館(十三行博物館預計四月開館)依所在區域分成七個區塊,像大漢溪流域就有鶯歌陶瓷博物館、李梅樹紀念館等,新店溪上游有坪林茶葉博物館、華梵文物館;另外,淡水河南、北段、北海岸、基隆河、新店溪下游區域,也有不同性質的博物館。

  這些博物館不管是個人或公家機關,都願意將自己長年收藏的文物、或是自己的文藝創作,開放讓民眾欣賞、觀摩,或提供為休閒處所。博物館家族更涵蓋不同領域,像朱銘美術館、楊三郎美術館是藝術類;像陶瓷博物館、茶業博物館,是產業的;像林本源園邸、十三行博物館屬文化資產,還有宗教、常民文化博物館等。

  新任文化局局長林泊佑說,博物館家族初步合作是彼此提供對方的資訊,讓民眾很容易在一個點就能取得家族成員中其他博物館的相關訊息。接下來,今年準備發行「護照」,先藉由資訊的傳達,進而把參與者串連起來,屆時不排除以優惠票價方式,將參觀者由點、線、面擴散開來。

  除此以外,館與館間的結合也是未來要走的方向。例如坪林茶業博物館與鶯歌陶瓷博物館,可將香淳的茶與美麗的陶藝合而為一。只要搭配得宜,在彼此烘托下,要營造典雅的氛圍、精緻的風格或古樸的氣象都不難,端看怎麼經營。

  林泊佑認為,博物館靜靜地不動彈,無法吸引人們接近,但也不宜繽紛熱鬧到像個遊樂園。他將博物館定位為終身學習、行動學習的管道,因此必須想辦法有脈絡地研究、整理出人們需要的訊息,並輕鬆快速傳到人們手上。

  博物館從豎立解說牌、人員導覽,漸漸進入行動學習階段。只要博物館家族資料庫建立好,未來即可透過手機等工具將文字、聲音、影像等傳給需要的人,屆時民眾到博物館邊看實物,隨身帶的傳遞工具就可解說。藉由數位化資訊的提供,民眾參觀一趟就等於同時從事休閒與學習之旅。

  不過,博物館家族成員,基於定位、經營模式、所在位置等不同,不是每個館都能順利經營。林泊佑認為每個博物館都需要設目標觀眾,再依目標好好運作,吸引觀眾,前景才會看好。

  知名畫家李梅樹生前致力於藝術創作與美術推廣,尤其鄉土之美、人親土親之情,在畫作中表露無遺。秉持其理念成立的「李梅樹紀念館」,十三年來就是延續其愛鄉愛土愛藝術的路線向前行,更希望把博物館(文物館)融入學校教育。

  李梅樹的家人認為,博物館家族因加強橫向聯繫,對資訊的流通很有利,也就是到甲館、可了解乙館、丙館等其他博物館的訊息;另外,政府將家族中每個博物館聯結在一起較具整體感,可望有更好的推廣效果。

  不過,目前為止,北縣二十三個博物館中只有一家納入國民旅遊卡適用範圍,其他還沒有納入。博物館經營者認為這是一個讓廣大民眾接觸的好機會,很值得爭取。但也許限於規模、經費或其他原因,還無緣成為國民旅遊卡合作對象,相當遺憾,希望政府協助解決。

  布袋戲大師李天祿是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他從小向父親學藝,而且一輩子都在推廣這項文化藝術,就連法國、日本、美國、韓國等愛好者都專程拜師學藝,並回到國外發揚光大,因此「宛然弟子」可謂遍布海內外。

  由於李天祿熱愛布袋戲,且認為一生靠布袋戲養活了全家人,因此設於三芝鄉的「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堅持不收門票。他的兒子李傳燦說,這是父親的遺願,因為不收門票、外界捐款也幾乎等於零,所以只能靠著亦宛然的演出來苦撐。

  其實,布袋戲文物館本來只是想讓親朋好友來看的,由於反映良好才對外開放。有些學校想帶學生來參觀,但基於校外教學的安全考量、租車又要花錢,使很多老師裹足不前,因而讓學生失去了珍貴的學習機會。

  為此,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準備「走入校園」,讓學校不必勞師動眾,就可讓孩子們看到精彩的布袋戲文物及解說,但巡迴時的經費仍待文建會等單位資助才行;只要籌足了經費,文物館希望辦到學校一預約、就能成行的「服務到家」目標,讓藝術教育去追學生。

  像陳逢顯毫芒雕刻館規模雖不大,但因陳逢顯個人的喜好及家人的支持,開館六年來已透過國際媒體打響了知名度。在加入北縣博物館家族初期,並不敢奢望得到太多資源,但陳逢顯和李梅樹紀念館一樣,希望能由政府統一做好路標及招牌,建立一套整體感,讓民眾一看就知道是博物館家族成員。

  二十三個博物館家族成員初步以心得交流、觀摩為主,陳逢顯毫芒雕刻館將以如何提升國際能見度,與他館人員分享心得。畢竟團體的形成不容易,而且類別、規模、經營方式都不同,因此如何學習對方的優點、並轉換成自己的能量,相當重要。

  在金礦生活數十年的「九份金礦博物館」館長曾水池說,他對電腦網路不在行,連豎立個看板宣傳都被拆除,因此希望加入博物館家族後,政府能整體規劃,把這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博物館推銷出去。

  他說,在礦山、礦坑看到的砂岩、頁岩、石英及各種雅石、奇石等,是課本上看不到的自然教材;淘金、煉金過程也是具體的物理、化學課程。要為教育扎根、繁榮地方,先要為這些珍貴教材搭上橋樑,讓外界有機會接觸、探索,這也是加入博物館家族時最期盼的。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