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提到三峽老街,都是指民權街南段,其實三峽溪畔的清水街和秀川街,才是三峽經濟的發祥地。三峽因地處大漢溪、三峽溪、橫溪匯流之口,也叫「三角湧」或「三角躅」,而水路正是三峽早年對外的主要運輸孔道,淡水河經三峽可達大溪,宰樞廟前就是碼頭舊址。航運帶動了本地染布、茶葉和樟腦這三種物產的發展,市街逐漸向外擴增,直到大漢溪淤塞之後才逐漸式微。
日治時期實施的市區改正方案,把昔日狹窄彎曲的三角湧街拓寬改直,民權街就是全台最早出現紅磚拱廊建築的街道。這條長約兩百五十公尺的老街上,有逾百間長條形傳統店屋,匠師們吸收了巴洛克建築風格,在立面山頭及門楣裝飾下花盡巧思。屋宇主結構是閩南覆瓦的屋身,牌樓則以紅磚和洗石子為主要材料,砌出一道道韻味十足的拱形迴廊,門楣多刻有商號,以「染」字居多,也顯示了當時染製業的發達。可惜因為年久失修,不少房舍經不起歲月的摧殘,紛紛傾倒毀壞,令人惋惜。
歷經三度重建的長福巖清水祖師廟,在畫家李梅樹主持的改建之後,有「東方藝術殿堂」的美譽,精雕細琢的廊柱以及彩繪漆工,堪稱中國傳統廟宇建築的經典之作,與不遠處的興隆宮媽祖廟,都是當地廟齡超過兩百歲的信仰中心。祖師廟後方的鎮公所舊址,目前作為歷史文物館,收藏許多文物史蹟,並不時舉辦藝文展覽,小碧潭、李梅樹紀念館等,也都是值得拜訪的景點。
目前在民權老街上還有營業的店家不多,遊客可轉往民生街市場附近,是三峽最熱鬧的商業區,或步行至仁愛街,欣賞不同於民權街風味的古典英國建築與日式房舍。
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