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國寶 李梅樹

首頁 關於李畫伯 作品線上觀 清水祖師廟 相關聯報導
依年代分類 依出處分類 依作者分類
順益博物館傳奇
林清富:我把心愛收藏留給了台灣
江冠明|新台灣周刊/文化視窗∣2002年9月9日(第337期)
  一九七○年初,台灣社會逐漸進入急遽變動時代,經濟貿易出口為主,年經濟成長率接近一○%,台北成為台灣的貿易城。中山北路國賓飯店附近巷道出現許多藝品店,販賣大理石工藝品、外銷畫和民俗藝品給觀光客。有一天,林清富走進一家店買了一幅外銷畫,畫中的台灣風景吸引他的注意,這是他與台灣本土藝術邂逅的起點。

  三十年來,林清富的收藏以台灣風土題材為主,包括風景、花卉水果、原住民風物、風俗即景與人物,表現出熱愛台灣土地與人文的收藏家特質。他收藏的作品包含藍蔭鼎、陳澄波、李梅樹、楊三郎、李石樵、劉啟祥、李澤藩、洪瑞麟、陳德旺等名家油畫,還有林玉山、郭雪湖、林之柱、許深洲的膠彩畫,幾乎涵蓋台灣早期美術史的重要畫家。最近他把收藏的畫作編印成畫冊,莊伯和在序中評:「與其說他是收藏家,不如說是藝術的支持者。」

◆時與畫家請益探問

  林清富的收藏精神,在於他與畫家間的互動,時時向畫家請益探問,了解藝術創作的意義。最引為收藏界的佳話,是他與陳進數十年的交往,陳進見他態度誠懇,終於把「洞房」、「北港朝天宮」顛峰力作割愛給他。一九二七年,台灣教育會舉辦「台灣美術展覽會」,簡稱「台展」,陳進與郭雪湖、林玉山引領風騷,當時被稱為台展三少。

  當時台展審查委員會對台展的定位描述:「地方色彩乃是地方特色,亦包含台灣特有之自然景色與動植物、台灣街景:甚至包括了風俗民情、宗教節慶以及高山同胞的習俗與生活等鄉土藝術。」從字句間,推敲台展的審美標準與風格,事隔六十年後,竟然和當代本土文化藝術論調很接近。

  也許,這是日本國民美術教育的「寫生」概念,經年累月孕育出的文化認同與藝術創作觀,讓台灣現代美術擺脫中國山水虛情假意的山林園景,回歸自然景物世界。

◆館內典藏來自林氏

  一九七五年,林清富對民俗品發生興趣,後來被原住民文物的色彩造型吸引,尤其是作品的生命力與親切感。

  該年,施翠峰應北市西區扶輪社邀約演講「台灣的原始藝術之探討」,結識林清富,往後二十年他與林清富經常連日聚會討論,甚至到深夜忘返。當年收藏原住民的企業家有南部商人陳重振、綠油精傷風克董事長林添如和順益貿易公司董事長林清富。

  陳重振轉賣給美國銀行外籍經理,徐瀛洲透過施翠峰鑑定後又買回來,傳聞雇用好幾輛卡車載運。林添如每次收購後都會找施翠峰研究,了解文物的功用與時代背景,後來在豐原開了一家私人美術館。一九九六年間施翠峰再訪時,林氏已過世,一樓典藏的原住民文物已經換上非洲黑人雕刻,傳聞過世前三年他開始出售原住民文物,令施翠峰深感惋惜。

  一九八四年間,林清富已經確立以台灣本土畫作和原住民藝術作品為收藏內容。他為了替博物館催生,一九八三年先成立「財團法人林迺翁基金會」,一九八八年籌備建館基金達四億元。一九九○年三月破土建館,施翠峰參與籌建規劃,一九九四年成立「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館內典藏約一千件,其中百分之九十來自林清富的捐贈,達八百多件,其中如銅柄鐵刀、琉璃珠、服飾等多件具有學術研究價值。

◆提撥出版達五千萬

  開館前四年,順益與台大簽約合作研究,結合清大、政大、慈濟各系所的論文研究,甚至美國柏克萊、日本東京大學、英國牛津、荷蘭萊登大學簽約,將有關台灣原住民的文獻資料,進行研究、翻譯與出版,上述活動提撥基金達四、五千萬元之多。

  從一九九四年到二○○一年,順益出版與贊助的書冊與有聲影像總數達五十件之多。每年一次部落特展專刊,透過專題策展來擴展與部落互動的關係,讓博物館更有活動力,同時展現當代部落文化的藝術活力。最近正在籌畫蘭嶼的達悟族新專題,值得期待。

  一九九四年跨世紀的影像一,展出鳥居龍藏眼中的台灣原住民。一九九九年跨世紀的影像二,展出伊能嘉矩收藏的台灣原住民影像。二○○一年跨世紀的影像三,展出馬偕博士收藏的台灣原住民文物展等等活動。順益博物館的展示功能不亞於國立的博物館,甚至推動跨國際的本土化研究能力還超過台大考古人類學系。

◆編制只有十六個人

  為什麼民間財團法人的博物館,編制十六個人,卻能展現這麼多的功能與理想呢?

  故宮前,一棟四層樓的現代建築,屋前豎起十三點二公尺直徑一米一的圖騰柱,上面融合台灣與國外不同民族的圖騰,象徵順益博館的國際視野。走進順益博物館,進來一群日本年輕人,他們輕聲細語邊看邊討論,有的坐在一旁看順益拍攝的文化節目、有的帶著耳機聽解說。

  日本青年專注觀賞的樣子,反映順益博物館充實的內涵和豐富的展示,多年來與日本研究交流的成果。暑假剛過,地下室還貼著兒童體驗營的資訊,鄰近社區的親子教育常常來此參加館內活動。

  令筆者驚訝的是,館內職員肩負管理、典藏、行政與解說,透過輪調培訓每個人的能力,甚至輪派到順益企業工作,學習不同工作文化與能力。一位警衛先生很親切地問:「您需不需要解說呢?我可以幫你?」,負責館務的王主任說:「我們這裡工作伙伴都經過輪調的學習與考驗,甚至我們可以到別的博物館指導他們,怎麼做好館藏與展示。」

  王主任是退役憲兵,經歷館中十年的學習生涯,他也變成原住民文化的愛好者,觀察從警衛到主任的眉宇間散發的文化氣質,也許這是順益博物館人的獨特氣質文化,這是值得公立博物館人學習之處。

◆轉個人偏愛為大愛

  也許林清富身為企業家,將創業發展的精神移注到博物館經營,結合專業者的知識,委外研究策劃執行,持續推動策展與研究計畫,讓博物館成為原住民文化再現的有機體,避開一般博物館靜態專櫃(如台大人類學系的文物館)缺失。

  或是創辦人注意到前輩收藏家的收藏危機,面臨變賣、後繼無力、無法研究與展現等等困境,進而研究如何創辦一個「活」的博物館,讓個人興趣的偏愛變成公眾學習文化的大愛?

  二○○四年,是順益建館十年紀念,林清富將再捐贈他最愛的本土畫作,同時策劃特展,希望該展覽能夠創新台灣本土文化的詮釋,拓展台灣文化的視野,提升台灣美感意識。

  身為收藏家,林清富最大的夢想,是成立專題收藏博物館,博物館的展現也在考驗收藏家的智慧與理念。順益博物館,是林清富邁向收藏家的成長之路,也是台灣企業回饋台灣文化的典範,他說:「我把最喜歡的東西留給了台灣。」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