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台北盆地西南邊緣的三峽鎮,予人最鮮明的印象就是橫跨三峽溪的三峽橋了,許多人只要看見這座超過一甲子歲月的老拱橋,就知道已經到了三峽。而依傍著三峽溪的清水街,則是三峽最早開發之地,樸拙的石塊鋪地、寂靜的古宅院落,像一條兼具人文與自然風情的走廊,行走其間,連心情也古意盎然了起來。
三峽老街 鳶山下的子民
從三峽橋往祖師廟方向眺望,可以看見外表圓敦的鳶山,護衛在三峽舊市鎮的西南方,與弧線優美的拱橋、滔滔不絕的三峽溪,共組成一幅秀麗的景致。而早在一八六四年(同治三年),清代文人林占梅路經三角湧,就已對此地留下深刻印象,著有《三角湧山庄晚眺》詩句︰
戌樓絡繹似連營,入谷樵歌邪許聲。 澗水倒懸林杪下,山雲斜掠市檐行。 巖顛落水秋空瘦,溪上層巒夕照明。 獨踞湖床空翠裡,雙峰如揖更生情。
當時三峽橋還未興建,詩人看見的「溪上層巒」就是三峽溪與鳶山。九十二年後,三峽土生土長的前輩畫家李梅樹,從土城沛波村(現為土城工業區)眺望鳶山,也畫下了以三峽鳶山為主題的《土城沛波村》。這座圓敦敦的鳶山,雖然隔了將近百年時光,但在詩人及畫家的眼中,同樣都是可吟可繪的無限美景。
除了為三峽增添景致,鳶山也是一個大型的天然屏障,它面向著三峽溪、中埔溪與橫溪交匯集處,背後則是大漢溪。先民來到這裡,發現此地既具水利之便,又不用擔心背後受敵,因此在鳶山腳下,沿著三峽溪畔立穩腳跟,成為一群「鳶山下的子民」。
古老傳說 鳶山化作怪鳥
自古以來,民間還流傳著鳶山的神奇故事,說它原本是一隻怪鳥,與鶯歌的鶯哥石經常盤旋空中,吐出讓人迷途的霧瘴。
一天,國姓爺鄭成功率兵駐紮在鶯歌的尖山堆附近,不料又遇怪鳥作亂,致使軍隊無故折將,士兵一天天減少。鄭成功一怒之下,揮舞寶劍斬斷鳶山之首,又命砲兵轟擊鶯哥石咽喉,才總算制服了怪鳥。傳說中穿鑿附會的成分難免居多,但也說明了看似屹立不動的鳶山,在先民心目中就如同勇武的鳶鷂,時時展翅護衛腳下的子民。
鳶山是三峽人的後花園,與崇山峻嶺相比雖然顯小,但故事卻不少。逛完名聞遐邇的祖師廟與民權老街,再從老街末端右轉,就是依傍在鳶山腳下的仁愛街。這裡有一條蜿蜒而上的鳶峰路,呂洞賓顯靈傳說、義勇軍抗日血淚史,伴隨著一路景點娓娓道來。而登上鳶山頂時,也別忘了眺望山下世世代代受它眷顧的三峽。
大廟包小廟 仙公廟中見奇景
民權老街尾端與仁愛街交叉口右轉,向前走約五分鐘,左側路邊有一條上坡道路即是通往鳶山的鳶峰路。
沿著鳶峰路上山,路並不陡,轉了幾個彎,經過幾座農宅之後,可以來到一個向左分岔的小路口,由此小徑直直下去,一旁是開闊的菜園,中間鑲了一面如鏡的小小湖泊;另一邊則是相思林,從林間隙縫可以望見對面的青翠山谷。
再往前一路尋幽,平常少人打擾的小徑突然傳出幾聲犬吠,催促著遊人加快腳步,離開了小狗的警戒範圍之後,小徑朝向左轉,拐彎處有一棵身繫紅線的大榕樹,一座規模不大的獅頭巖仙公廟,就出現在它的掩映之下。
從廟門進入,可以發現裡面還有一座小石廟,神像就端坐在裡面。這座小石廟的年代至少超過兩百年,供奉八仙之一的呂洞賓(孚佑帝君),早年每到農曆四月十四仙人誕辰時,信眾都會帶著貢品上山祭拜,場面相當熱鬧。
後來乏人管理,被四周的荒草掩蓋了數十年之久,傳說呂仙人因此託夢表示不敢居住,才再度被人發現,予以重修。民國八十一年信徒打算擴建廟宇,擲筊請示仙人數次,均表示希望保留舊廟,所以才形成今天大廟包小廟的奇景。
鳶山山腳下也有一座新建的仙公廟,據說是因為神像經常轉向山下方向,信徒擲筊請示,仙人表示想搬到山下住,所以才又在山下建了一座福山巖仙公廟。不過,傳說情侶千萬不可結伴來祭拜,因為當年他追何仙姑不成,看到情侶就特別妒嫉呢!
油桐花道 尋覓詩意
離開獅頭巖仙公廟,再回到鳶峰路上,繼續往上坡前進,不久看到右邊有一條岔路,只要一、二分鐘的路程,便可通往新近蓋的慈惠堂。這裡地勢較高,周圍沒有遮蔽物,可以飽覽鳶山上的小橋流水、古厝人家;天氣晴朗時,山腳下的城鎮風貌也可一覽無遺。
循原路折返鳶峰路,朝上坡繼續前進。這段道路相當平坦好走,兩旁有相思林及油桐樹一路為伴,每到五月初夏時節,開滿白色小花的油桐樹,就像覆蓋了一層皓白的「五月雪」,微風一起,四散紛飛的落花則是飄雪,美得有點不真實。
走在油桐樹下,抬頭是襯著藍天的雪白,綠繡眼忙碌地在花叢間穿梭,尋找不小心暴露行蹤的倒楣蟲子;低下頭來,則是滿眼隨風飄搖的落英繽紛,頗有黑澤明導演電影《夢》中的氣氛,而踏在鋪滿落花的路面時,又不禁令人墜入「踏花歸去馬蹄香」的古典詩意中。
雖然鳶峰路是可以通行車輛的寬敞道路,但因來往車輛不多,不妨下車步行,主動親近周圍的風景,將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山頂紀念鐘 為和平祈福
沿著鳶峰路一直往上走,在鳥語花香的簇擁下,接著來到一段彩繪步道。這裡靠山壁的水泥護坡上,有三峽鎮國小學童合力繪製的壁畫,幾個三峽最有名的地標,全都以充滿童趣的筆調呈現在原本硬梆梆的水泥壁面,為這段道路帶來不少生氣。
再往前走,便來到一個建有三層樓高的涼亭觀景台,從這裡可以眺望與三峽一水相隔的鶯歌地區,車輛川流不息的三鶯交流道、一片空曠的台北大學預定地、鳶山堰等全都可以盡收眼底。再往上走,即可登上海拔三百二十五公尺的鳶山最高點,三鶯地區最顯著的標的物∣∣光復紀念鐘,就高高聳立在這裡。
這口大銅鐘建於民國七十四年,由當時的三峽鎮長張秀豐倡導鎮民興建,以紀念台灣光復四十週年,並代表著人類追求和平的象徵意義。銅鐘原本懸吊在黃色的琉璃瓦屋簷下,旁邊有一個鐘錘,許多人相信只要敲響十二下,就可以心想事成。現在鐘錘已經不見了,銅鐘則因為安全之故,被放長了銅索,置於底部基座上,敲鐘許願是否靈驗,也只能猜想了。
從光復鐘再往下走,有一條羊腸小徑可以接上通往鳶山堰的步道。鳶山堰位於大漢溪上,屬於板新淨水廠的大壩,供應三峽、鶯歌、土城、板橋、新莊等地民生用水。除了地位重要,鳶山堰夕照也是三峽著名的勝景之一,可別錯過了。
三角湧義民營 血淚寫下抗日史
在光復紀念鐘與涼亭觀景台之間,有一條通往山下的岔路,可以抵達福山巖仙公廟。廟前潺潺的小溪,是流向民權老街的中埔溪上游,因為以前老街的末端有一座土地公祠,所以中埔溪昔稱土地公坑溪,旁邊平行的小徑,則是一百多年前「三角湧義民營」重創日軍的地點。如今景觀雖然改變,抗日遺跡已不復存,但這場用血淚寫下的抗日史,卻無法自人們的心中抹滅。
西元一八九五年(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清廷因甲午戰爭失敗,簽下「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消息傳到台灣,各地民眾情緒激憤,紛紛組織義勇軍,準備抵抗前來接收的日軍。
三峽地區則以蘇力為首,聯合有志之士組織三角湧義民營,在同年七月十三日予日軍慘痛打擊。
在三峽地區損兵折將的日軍,二十二日加強兵力及火力,從大溪循大道進入三峽,兵力有限的義勇軍不敵,奮戰三日後被迫退入山區。
民眾得知戰敗消息,趕緊扶老攜幼往山區遷移,三峽頓時成為一座空城。日軍隨即長趨直入,瘋狂屠殺來不及走避的民眾,並且放火焚街,包括繁華的民權街、祖師廟等,共計一千五百多戶民宅及建築被毀。當年日軍的報復行動,在三峽人心中留下難以撫平的創痛。
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