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國寶 李梅樹

首頁 關於李畫伯 作品線上觀 清水祖師廟 相關聯報導
依年代分類 依出處分類 依作者分類
「行家看法國名畫」
歌頌農民生活的布賀東「召返拾穗者」
何政廣|聯合報/文化∣2001年11月17日
  「從普桑到塞尚—法國繪畫三百年」展覽,從美術教育觀點而論,可謂極富意義的重量級展覽。布賀東「召返拾穗者」,是我最感興趣的一幅展品。

  布賀東(一八二七至一九○六年)是十九世紀法國學院派後期代表畫家。他以「拾穗」在一八五五年獲巴黎繪畫沙龍展第三名而奠定畫壇聲譽。一八五九年所畫的「召返拾穗者」榮獲拿破崙三世購藏。一八八五年成為法蘭西美術學院會員。

  在法國大革命的形勢下,法國的啟蒙思想運動對文化藝術發生進步的推動作用。倡導面向生活的藝術觀,成為當時的一種風尚。布賀東就是當時傾向社會關懷的畫家,歌頌農民生活,表現悲慘與憐憫。

  「召返拾穗者」畫面表現在剛收割過的麥田裡,一群農婦在秋日夕陽下拾穗歸來的情景。背景是一片豐收的景象,但是那麥垛,並不屬於前景中穿布衣的一群農婦,而是農場主人所有。在這塊土地上辛勤耕作的農民,都不能終年溫飽,不得不在地上撿拾麥穗養家活口。

  對農民來說,散失在田裡的麥穗是寶貴的,它含有「粒粒皆辛苦」的真理。農婦形象被塑造得堅實穩定,藝術語言平易近人,色調和諧,風格樸實。將歷來為畫家不屑一顧的勞動者形象,在創作中給予重要的地位,也影響了巴比松派畫家直接到現實生活中作畫,讚美自然。

  台灣前輩畫家李梅樹,一九四八年傾全力畫出「黃昏」巨幅油畫,參加與台灣省博覽會合併在總統府舉行的第三屆全省美展。這幅「黃昏」的人物構圖即參考布賀東的「召返拾穗者」。李梅樹生前曾在他板橋的畫室,跟我提到他非常欣賞布賀東的這幅刻畫農夫作品,但他沒有看過原畫,而是借助畫冊印刷品,臨摹其中主要構圖,畫中背著袋子及撿番薯等農婦臉孔,都以自己的女兒親人作模特兒。透過黃昏餘暉映照出主題。李梅樹此畫已成為台灣美術紀念碑作品之一。

  台灣早期油畫家在學習歷程中,幾乎都直接間接受到法國十八到十九世紀繪畫技法與思潮的影響。今天在台灣直接面對名畫,歷史時空易位,可以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