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國寶 李梅樹

首頁 關於李畫伯 作品線上觀 清水祖師廟 相關聯報導
依年代分類 依出處分類 依作者分類
李梅樹精神與祖師廟重建之爭
台灣第一代西畫家的堅持 造就古廟的藝術地位
但慢工細活的本土化路線 卻被赴大陸建造取代
林松青、孫蓉華、顏明達|聯合報/人物光影∣2001年7月29日
  五門三殿式的台北縣三峽祖師廟,廊柱林立,石板牆壁、門楣兩側留著許多石刻畫家作品和大師書法。由於擁有這些瑰寶,而博得東方藝術殿堂之名。

  三峽祖師廟有今天的藝術地位,是台灣第一代著名西畫家李梅樹當年決策,並投注半生歲月,結合親戚、朋友、信眾力量,不怕物議,堅持慢工出細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民國七十二年他亡故後,有心承續志業的兒子、女婿,在祖師廟權力所繫的董事會中,先是發言不獲採納,繼而於幾次董事會改選中被排除。如今他們奮鬥的據點,是不斷向遊客導覽解說,從體制外發動影響力,寄希望於政府、輿論,希望能促使三峽祖師廟有始有終地走完藝術建廟之路。

寺廟字畫 盡向名人邀約

  李梅樹有三個兒子,他們在整理亡父所遺資料時發現,李梅樹為了找最好的寺廟聯語,曾向全台徵選,再挑出精華,請名人能匠揮毫刻字。像是祖師廟正殿內刻著于右任、高拜石、閻錫山、賈景德的書法,名畫家楊三郎雖沒有為祖師廟作畫,可是也寫了一幅對聯。廟裡的石刻圖畫,不少出自李梅樹手筆,還有他在藝術圈的朋友如歐豪年、林玉山、郭雪湖、陳進、陳慧坤、傅狷夫、王逸雲、盧雲生、林之助、陳丹誠、李秋禾等人。

  李景光、李景文兄弟為遊客導覽祖師廟時,常會提及先人為創建宗教與藝術結合的環境,動用人脈,不厭其煩地向人邀畫求字,如此建構起來的藝術意象,可以讓導覽人像說故事一樣,輕鬆地把參觀者引入多色彩的想像境界。

強化藝術 要勝北港媽祖

  如今放眼台灣寺廟,已再無一座廟藏文物,能像三峽祖師廟般豐富生動。李景文說,李梅樹晚年曾告訴他,希望有一天到三峽祖師廟的人數能超過北港媽祖廟;要達到這個目標,僅靠宗教信仰辦不到,只有增強藝術光華,才有磁吸效應。

大師死後 發生路線之爭

  民國七十二年李梅樹死後發生藝術與宗教孰重的路線之爭,起因於祖師廟董事會決定從大陸進口石材;第一批大陸進口石柱裝妥後,李梅樹後人批評不具原有本土石柱藝術水準。使接著進口的龍陛石雕,與大陸師傅雕好的欄杆,未再接續裝置。

  李梅樹的兒子、女婿多年來堅持延續李梅樹精神,找內行人,如本地藝術家主持建廟工程。李梅樹的女婿現任祖師廟公關秘書鄭有財表示,大陸石雕並非不好,但需要專家監督執行,現在的董事會缺少專家、內行人。

大陸建材 陸陸續續安裝

  因為第三次建廟工程已逾半世紀未完工,近十餘年來接手的董事會權力階層,不耐慢工出細活式的等待,改以派員赴大陸監造方式,大量進口材料,迅速完成建廟任務。並於最近命工匠施工,龍陛已經裝上,石欄杆已開箱,會陸續安置於拜亭四周。

  祖師廟董事長蘇木水表示,幾年前側殿要裝大陸青斗石龍柱時,就被質疑藝術水準問題;但經過一段時間後這種「聲音」逐漸消失,後來還獲得參觀遊客肯定這些龍柱有不錯的藝術水準。李梅樹生前也曾請人到南部購買大陸青斗石,供裝設「龍陛」使用,後來是因龍頭雕刻的不夠立體才未採用。藝術是見仁見智的,董事會也是因台灣觀音石已禁採,只好採用大陸青斗石,僅就堅硬度分析已比台灣觀音石好。

  對於重建三峽祖師廟的路線之爭,台北縣民政局、文化局都保持不介入態度。民政局認為寺廟是自治組織,須尊重董監事會自主精神,文化局認為祖師廟意見不同的雙方都頗堅持己見,官方難有斡旋空間。

學者感慨 混合體失原味

  談起三峽祖師廟,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教授賴志彰有著不少感慨,他看過全省各大小廟宇建築,他認為,祖師廟有著美術大師李梅樹的心血,不容忽視,可是如果用大陸的建材興築,勢必破壞原有的風貌,例如石刻柱上的降龍、升龍,有一定的規矩,曾有廟宇把石柱搬到台灣後,卻變成混合體,不倫不類,主其事者應該保留原有的建築風格,這是最珍貴的文化資產。

  藝文界也有人曾出主意,認為把祖師廟列入古蹟,政府就可藉整修之名介入。但三峽祖師廟還是重建中猶未完工的廟宇,未通過古蹟審定,徒有文化資產保護法,也使不上力。

李家後人 秉承遺訓努力

  李梅樹的三個兒子還在努力,李景暘負責整理文獻、收藏文物;李景光、李景文經常揹著擴音器,帶領遊客參觀祖師廟和李梅樹紀念館,藉解說導覽,傳播藝術建廟理念。女婿鄭有財專責向日本觀光客導覽,累積了許多名人簽名。他們共同的願望是,李梅樹精神能重回三峽祖師廟。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