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文記得很清楚,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他第一次在三峽祖師廟為參觀者解說寺內建築雕刻的淵源典故。「寺廟內接待的阿嬤都是我從小認識的,我緊張的不得了,唯恐自己說錯了什麼。一位老師用竹竿撥弄廟內鈴鐺,讓大家知道它的作用,後來,我就一直握著竹竿,根本忘了要放下來。」
李景文是台灣著名畫家李梅樹的三公子。過去七年來,他的生活離不開三峽祖師廟和李梅樹紀念館,但是,在此之前,他是一名貿易商,為了讓更多人了解父親李梅樹一生心血奉獻於三峽祖師廟和藝術創作,他結束了自己的事業。「在我負責經營紀念館之前,大哥李景暘已花費了相當的時間整理父親的作品和資料,我們兄弟之間也有約定,大家要輪流承擔責住,我認為,作品單是整理並不夠,應該讓更多的人能夠欣賞,為了專心於這項工作,我決定辭去工作。」李景文說,起初家人當然反對這項決定,因為紀念館的薪水僅及過去豐厚收入的三分之一,「可是,該做的事還是得做。」
帶領遊歷三峽者實地勘察祖師廟和李梅樹紀念館,按李景文的說法,是「從基層去了解推動文化工作的困難」,所以他和二哥李景光,最初投入導覽工作時,一天八小時,不停歇的為參觀祖師廟的遊客解說。「我認為,廟宇不應該只是讓大家燒香拜拜的地方,它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館,我們只是想讓大家能夠深入欣賞。」
從最初緊張得不得了,到目前李景文總能夠談笑風生的將自己對三峽祖師廟和父親李梅樹的藝術生平,點點滴滴的傳述給他人,有時預約導覽的只有三、五人,但說著說著,竟然有百餘人跟著聆聽解說。「這幾年來,我讀了不少書,也很用心的吸收其他人導覽的經驗,工作對我來說,也是終生的學習過程呢。」李景文說,他從來也沒想過自己會有如此的勇氣,但回想起來,「不怕臉皮厚」,大約就什麼事都能做成了。
李景文說,他不敢自誇自己有何貢獻,但在這樣的過程中,文化的薪傳自然而然的發生,是最令他感到振奮的。「有一位海關博物館的人員,來到三峽參觀之後,他回到台北,也投入迪化街霞海城隍廟的保護工作。」李景文說,不少單位、其他的廟宇如行天宮、指南宮,也都向他們學習導覽解說的經驗,如此如漣漪般的擴大效應,會使大家更注重建立文化環境的必要性。
幾年來的工作,有喜悅,也有挫折,李景文說,現任三峽祖師廟的董事會對廟內的整建有不同的意見,與他父親當初的規畫背道而馳,因此,有時李景文在寺內解說,有人竟然惡意的拉白布條抗議,「這都是非常令人傷心的事。」
儘管至今他每年還得為平衡李梅樹紀念館的營運收支而傷腦筋,但李景文說,做文化的事可能很傻,但該做的還是得勇於承擔,「儘管我一個人能做的有限,但我會盡力去做。」他說。
回前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