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西潮美學東進,顛覆東方以往以水墨為主要表現媒材的表現形式,台北市立美術館進行中的「東亞油畫的誕生與開展」,展示出這段東亞西畫的歷史發展狀況,以及台灣近百年來,油畫發展藝術和文化社會環境的關係。
以儒學為道統的東亞世界,在歷經歐美列強政經的介入,19世紀以降,現代產業革命和社會文化制度的變革,逐漸在東方發酵。以繪畫藝術而言,最大的改變之一,即是以文人精神為理想的水墨繪畫傳統逐漸瓦解,取而代之的油畫表現法和空間寫實等形式的注重,在東亞各國引起震盪,並展開東西美學長期辨證的20世紀。
但相同的媒材在各國間,卻產生不同意義。日本在西畫發展上,較其他東亞國家全面且直接,從德川幕府時期司馬江漢的洋畫傳統,以至於1868年明治維新時期的全新西化運動,甚至直接指派學生赴法研習,以及工部省美術學校(1876)及東京美術學校(1889)的成立,整個西畫風格和表現主題都呼應巴黎藝術的源頭。
而這次負責「東亞油畫的誕生與開展」的北美館編審賴瑛瑛表示,日本的西畫發展就像是西洋美術史的縮影,這次在北美館展覽的日籍畫家作品,也不乏風景素描,甚至是裸體素描等當時前衛的畫作。
而當時台灣的西畫發展,則是透過少數留日學生,將現代油畫創作概念帶回台灣。從東京藝術學校油畫組畢業的台籍畫家,雖然僅有顏水龍、李梅樹、李石樵、郭柏川等8位,但受騰島武二、黑田清輝、岡田三郎助等注重風景寫真風格的日籍老師影響,台灣也發展出倡導風土民情及發掘台灣地方特色為主的油畫風格。並且從1927年台灣美術展覽成立開始,相繼發表了十多次作品,直接強烈的影響台灣美術的變革。
中國大陸方面,雖也有如徐悲鴻等出身巴黎高等美術學院的畫家,將西方油畫風潮引進中國版圖。但強大傳統包袱使得西化和傳統的辨證,一再引起熱烈的討論。
而韓國藝術家對於油畫啟蒙,和台灣一樣深受日本影響,但是油畫作品卻又比台灣來得前衛和反叛。從油畫題材中對於傳統服飾、野牛、公雞等,強韌、勇敢象徵的速寫,顯示出強烈的民族自尊性格,而對於政治議題的討論,也時有所見。
藉由欣賞東亞日本、台灣、中國和韓國等國的油畫發展歷程,得以讓生活在現代的我們了解,在各國歷史文化差異下,各區域之間共通的特質,以及在異質的間隙中,逐步發展出的地方藝術面貌。
回前頁
|